这里曾经是南宋的皇城根,如今却烟火气里透出一股文艺范儿
一 千 零 一 种 下 榻 地 新 体 验 方 式
「 馒头山社区位于凤凰山脚下、旧皇城根旁,
是杭城最具烟火气、最能代表老杭州的地方。 」
寻旧味
馒 头 山,旧名吴衙山。后来据说因为太平军在围城时用“蒸馒头”引诱清军,成功夺城,才改名现在人人知晓的馒头山。
也许就是这接地气的名字,千百年过去了,这里依旧完好地保留着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方式。
“民以食为天”,从一碗被知名美食家沈宏非与舌尖2推崇过的面馆逛起,应该没错吧~~
说起来,这家曾经位于杭州中河南路11号、取名菊英的面馆不知道俘获了无数杭城老饕的胃。
菊英面店
中山南路368号
早上来碗全家片儿川,且吃且回味:
切得整齐如一的笋片、炸得香脆的油渣、厚实的肉片、鲜嫩的蘑菇、经典CP荷包蛋和榨菜,谁还能说中式早餐不营养?不仅营养十足,吃上一口还要“鲜掉眉毛”嘞~
新的菊英面馆,味道没变,价格没变,老板娘的热情也没变。但空间大了,食客更多了,老老小小,情侣夫妻,都靠着这一碗面开启新的一天。
吃完面,沿着人烟气向前晃荡,就来到了凤凰山东麓的临安城遗址。
熙攘的露天菜场,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彼此各做一行生意,互为主顾。
遛猫的大妈、打牌的大爷、没事围观的老街坊,都已经各就各位。
从中山南路转到凤凰山脚路,便进入了馒头山。一路向南,左手边是原汁原味的老杭州生活方式,右手边则是一个接一个的创意园区。一边传统,一边创新,左右穿梭,别有乐趣。
串老巷
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散落在街头巷尾的。
比寻常更狭小的巷子,彼此知根知底的老邻居。
别看公共的洗衣处,今天下雨没人,但可以想象晴天的时候,几家的老人一起边聊边洗衣服的热闹场景。
水井在这一带社区很常见,周围居民维护的相当用心,每口井都一样的干净。
这里每家每户都种满了花草,把能放的角落都装饰得扎扎实实。
除了花香巷子里的菜香味也格外诱人。别看街角帝头饭店店面简陋,但在本地也小有名气。可惜心爷的胃里装满了片儿川,错过了这皇城根脚下的烟火味。
街角一家小小的馄饨铺,白色的外墙还颇有心思的画了几朵清新的粉玫瑰。馄饨都是老板娘亲手包的。三张桌子就把有限的空间撑得满满当当。
馄饨铺
还有隔壁宋城路上的光头面馆,老板真的是个光头,店面更简陋,但掩盖不住浇头的香味,惹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说一句:“真香!”
亦或是充满童年记忆的小卖铺,从小月亮门望过去,东西堆得齐齐整整,门口还特地放了最吸引小孩子的零嘴。
小卖铺
再往前走,还有梵天寺路上的“馒头山旧事”3D墙绘,让老杭州的市井味成了画儿。
馒头山旧事
逛新园
馒头山其实很小,杭州凤凰公社文化创意园、凤凰御园文化创意基地、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馒头山园区,差不多占了社区的半壁江山。
装逼青年打卡地
于是隔着一条凤凰山脚路,你会看到特别非常有意思的场景:一边是老底子的杭州人过着循规蹈矩的市井生活,一边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充满设计感的创意园区拓展自己的世界。
而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生活,却会在某个时间段相处得异常和谐:
午饭时分,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就从园区穿进巷子,在小吃店里和当地社区居民谈笑风生;傍晚日落,社区的大爷大妈也会去园区里遛遛狗散散步。
这里除了画廊、设计工作室外,还点缀着不少情调咖啡店、小清新甜品店及古朴的茶舍。
心爷我先进了凤凰御园文化创意基地,一进去就能看到77的花屋子。门把手上特地设计成数字“77”的形式,很是醒目。
77的花屋子
凤凰山脚路7号凤凰御园创意园A2
大概是工作日的原因,一楼和二楼都很空,可以随意选择。心爷选了二楼临窗的一处小地桌。脱鞋坐在毯子上,越发觉得比起一家店面,77更像是老板的一处藏宝地,零零散散到处都是老板收集的小物件。
巧克力千层和榴莲千层是这里的主打,特别是暮秋的午后,隔着屋外的瑟瑟寒风偷偷吃点儿甜品,感觉好极了。
不远处的大学生创业园却是别样风景。一进门就扑面而来的大野家の植物实验室到处都生机勃勃。小院子不大,却处处都精心布置过。只是周二店休,心爷也只能看看☹。
大野家の植物实验室
宋城路11-1号
瞎逛的心爷又看上了粉红色的楼梯,正找角度自拍,路过的大爷颇具自豪:“这楼梯好看?那可不,有六十年了呢~”
TIPS
1、馒头山社区本身不大,可以边走边逛,慢一点,走得更深一点,你会有新的发现。
2、喜欢拍照的宝宝最好选择偏文艺的衣服,当然最重要是要带一个会拍照的小伙伴。
3、社区居民非常热情,不赶时间可以和他们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