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的法宝
我们是一家人,也是两个人。
已记不清是什么原因拿起这本书,只记得当时有难以处理的家庭关系、工作遇到瓶颈、身体出现状况,想要突破这个瓶颈要先治愈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比如和老板的关系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和父亲的关系。
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籍,没想到通篇都是哲人和青年的对话体,里面的每个故事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春亭推荐给我时,爱不释手,用两个半天就读完了。
1、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我们都多少了解些心理学,告知我们很多行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则是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们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我们是想要这种创伤存在。
我们受家庭影响爱脸红、恐惧、易怒,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的“目的论”。比如妈妈和女儿吵架,当时情绪根本控制不住,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妈妈接起电话收敛情绪,但是挂掉电话后又开始愤怒,这个时候的愤怒就是故意愤怒了。
从而引申我们很多事情受原生家庭影响,当我们知道是原生家庭影响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如果继续被影响,那我们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2、为什么讨厌自己
有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人们活得比较自我,其实很多人根本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那我们为什么讨厌自己呢?因为我们想讨厌自己。当我们讨厌自己时就可以转移自己的不完美,好像对这个世界说:看!我也不喜欢我自己。
在这里一切自卑的情结都是借口,而且越关注自己的自负者越自卑,也越讨厌自己。
我们都玩过手电筒吧?当我们将所有的光都打到自己身上时,我们是看不清周围的,如果对着自己的眼睛,我们不但看不清周围,更是灼伤了自己。
3、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而我们经常不喜欢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达成自己的期望,我们不甘于沉迷于现状。书中讲我们为什么非要“特别”?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自由,那就需要我们从胜负心中全身而退,只做自己。
之前的我也会在比较中起急,在比较中寻求平衡,甚至在疲惫的时候会告诫自己,撤退也没关系。但是在读了此书以后发觉,当屏蔽他人时我就不会想到退,因为明天的我,想要比今天好。
那应该如何接纳自我呢?说出自己的缺点,但依然爱自己。
4、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父母会用强制性的手段让孩子学习。那学习是谁的课题呢?是孩子的。那父母就不管了么?要管!那如何管呢?就是需要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孩子想要学习时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除了对别人,我们也应该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轻轻飞走。
比如我们找另一半,找工作时会有一些人以关心的名义横加干涉,甚至有些人是以暴力的方式来干涉。
但是请想一下,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并不是自己的课题,而是别人的课题。
无论我们在哪个公司,总会碰到一个不讲道理的上司碰到事情就大发雷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他都不给予认可。我们便在心里想:只要没有这个上司,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工作了。
可是反过来想这件事情:会不会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这个说法可能我们暂时不能接受,但是假如我们会进行课题分离呢?也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意义。
5、营造好的氛围
一个讨厌自己的人,经常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如果再引申一下可以牵扯到原生家庭缺乏安全感。但是书中的例子,完全碾压了这一说法。
比如一个家庭主妇,在大家吃完饭离开饭桌后,她还要洗刷碗具。如果她骂骂咧咧的发牢骚,抱怨谁都不帮她,不但她自己会觉得无趣,家人也不愿意靠近。可是假如她每次做家务的时候唱着歌,用快乐的气氛来做事情。那这个时候丈夫也愿意来帮忙,孩子们也愿意围绕在妈妈的身边。
这让我联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原来也会抱怨D先生不帮忙做家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做不好,我也不愿意做呀,于是我就开始抱怨他。其实D先生从来不会评判我家里乱不乱,只要我不想做的时候不做,想做的时候开开心心的做,我想D先生看我开开心心的也愿意主动来帮忙,而不是一看我收拾屋子总担心我会叫他,而恐慌不安。
我们的生活本就是由多重身份构成的,只要我们有被讨厌的勇气,做好课题的分离,不做过度适应社会的人(为某方面过度牺牲),在学习、家务、育儿、交友和兴趣上全都给予关心,我们的人生就是自由和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