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下的教学研讨学习收获(二)
全文2574字,阅读需6分钟。
2月17日上午,重庆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春季教研工作会如期在沙坪坝区滨江小学举行。
我和树人沙磁小学的团队教师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场地。今天要展示的不仅有树人沙磁小学的一节课,我也要代表沙区教研团队成员作评课发言。
会议开始,滨江小学进行了《模拟联合国大会》第三届学生风采展示,接着是三节课堂展示。我校的欣欣老师执教的《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一课得到了精彩呈现,沙区教研员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对所呈现的课堂用大单元大概念的视角进行了评课。我也以《大概念下关于课堂教学结构化的三点思考》为题目顺利地完成了评课任务。沙区教研团队承办的这次现场教研活动很精彩,得到了来自重庆市其他区县的教研员们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回顾参与带领学校团队完成这一项艰巨任务的过程,有痛苦地原地打转,也有着为理解新课标中落实大概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改进而欣喜。
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落实大单元大概念下的教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实战中淬炼。很荣幸,我与老师们一起深入课堂,深入学习。
这节课其实从上学期10月就开始了研究,因为疫情后被中断,直到寒假才又重新启动“攻坚”。寒假中教师刚放假,学校就接到了区进修学院教研员安排的研究任务。第二天,我们开始重新组建“攻坚”团队,开展起了“双线”研究。
印象最深刻的是市区教研员一起到学校来针对两节课进行研讨。还有几天就即将过年了,人们都忙着备年货,吃团年饭,回老家团圆。那天是1月16日,天气很冷,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空中飞舞飘落的雪花,“重庆下雪啦!”“歌乐山下雪啦!”朋友圈里全是很少见到雪的重庆人到处去玩雪赏雪的情景,可是我们一群人却坐在树人沙磁小学的会议室里为本次的现场教研活动作准备,线上线下地讨论得热火朝天。
经过这次磨课,团队教师们对单元的大概念、课时的大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一个不理解到完全理解内化的过程,我也如此。
一、大概念下教学逻辑结构化思考
传统教学是以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逻辑设计,新课标出台后,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我们开始尝试从“知识逻辑”转向“素养逻辑”。本单元教学就是从“提高学生环保言行素养、提升学生环保责任意识”着眼,围绕课时大概念组织教学,以追求大单元中“大”字儿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
本课时实现的大概念是“不同垃圾需要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不同。”这节课就是紧紧围绕这一大概念的建构来进行设计和组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建立:
一是从个人角度来了解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从个人行为上减少垃圾。通过活动一“减少垃圾有妙招”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意识。
二是从社会层面来理解处理暴增垃圾的方式——分类处理,从社会行为上减少垃圾。通过活动二“垃圾分类我践行”帮助学生感知垃圾分类后能减轻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从而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三是从创意角度来利用垃圾,变废为宝。通过活动三“创意再利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将环保意识践行于日常行为中。
基于此,本课时的大概念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创意利用三个维度得到建立和层层地推进强化。学生能深刻地感受不同垃圾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大概念下教学内容结构化思考
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变废为宝有妙招》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是《暴增的垃圾》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我们对教学内容也作了结构化思考。
1.整合教材,教学内容从“零散”走向“统整”。
第一课时主要感知垃圾的暴增及危害,第二课时则偏重于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我们将《暴增的垃圾》课时中有关“垃圾处理危害”“垃圾回收再利用”部分移入熊欣老师执教的《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中,使第二个学习活动“垃圾分类我践行”的内容得到整合和丰富,教学内容从“零散”走向“统整”。
2.优化活动,学习内容从“割裂”走向“聚合”
之前,我们按照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为:减少垃圾小妙招,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厨余垃圾如何再利用,可回收物如何再利用。四个活动相对“割裂”。
在大概念下,我们将活动进行聚合,改为三个活动,分别为: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的小妙招,以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加工再利用为例帮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结合可回收物的创意改造了解生活中废弃物的新用法。
学习内容从“割裂”走向“聚合”。“聚合”后的第二个活动重点关注了垃圾分类后的再利用,体现出垃圾分类带来的巨大价值,从而回扣大概念“处理方式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三、大概念下重难点结构化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学的认识相关。这次从寒假磨课的过程,也是在大单元大概念下重新确立重难点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导向”转为“素养导向”的过程。
1.“知识导向”惯性认识影响下的教学重难点
起初,在传统教学惯性认识的影响下,解读教材时,根据“你能帮他们找到家吗?”这一内容,我们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分类投放”。后来发现,学生在准确投放上还存在困难,所以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从行为指导上帮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垃圾分类小程序,帮助学生学会分类。第二次的教学重难点调整,依然停留于垃圾分类的方法传授。“知识本位”的痕迹十分明显。
2.“素养导向”下的教学重难点
最后,在大单元大概念的统筹下,我们发现,大概念中强调的是“垃圾不同处理的方式带来的结果不同”,因此,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不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授,而在“知道垃圾分类是减少暴增垃圾的有效途径,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用垃圾分类后的价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垃圾分类的好处,从而提升学生环保的责任意识,落实学生的素养发展,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课堂呈现。
3.板书设计凸显教学重难点
板书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呈现。起初,我们的重点在“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板书就是对垃圾分类方法的罗列展示。
而今天呈现的板书,是在大概念下,重新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后,注重了“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板书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承接和关联,并将学习评价嵌入其中,既是对课堂重点内容的外显,也是对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回馈,学生在每个活动结束后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评价,利于学生的反思和课后落实。
大概念下,教学逻辑的结构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难点的结构化,体现的都是素养导向,统整思维。
思维方式转变,才会带来一系列教学行为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才会得到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