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2021-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连勇

    一.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1)关键1——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显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上述理念与《纲要》的要求是一致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的核心理念。

(2)关键2——深度学习理念倡导核心素养的教学。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理念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以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关注对学生的持续性评价。

      简而言之,数学学习是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共同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而某一内容所蕴含的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可以看作该学科的核心素养。

  (3)关键3——从一定意义说,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今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被纳入教学课标当中。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今的教学形式不仅要加强对小学数学的教育研究,也要紧抓实践,从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着手,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其未来发展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多种能力的协同合作的过程,包括逻辑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反思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类型的问题,要想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就需要从复杂的情境当中将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整理,建立起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其次,要学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找到本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要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到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解题能力的构成更为复杂。

(4)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契合点。

    自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以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它能够满足大众对于新型教育体制的憧憬,而原来占有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被社会各界质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两种教育体制在表面上看来相互斗争,水火难容。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看似表面难容的两种教育体制实质上是有能够交汇的契合点,它们能够彼此进,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平衡点,让教师们不再苦教、学生们不再苦学,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正好符合二者的要求,符合二者的共同目标。区别在于应试教育更多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内容目标,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则不讲究“手段”,“模式教育”大行其道,没有高阶思维,一切以“解决”为至高目标,不关注孩子的终生发展,关注的是“现在”;素质教育则更多把“解决问题”作为能力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这一内容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关注“未来”,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课程改革意见。

    “应试教育”赢了“现在”,“素质教育”赢了“将来”,但对一线教师的痛苦在于考核机制不允许输了“现在”,职业道德也不允许输了“未来”,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契合点可以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握手言和,用“素质教育”的手段去优化“应试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以此带动孩子学习兴趣、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