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 草稿
不知缘何想起秦腔,我是不太喜欢,更是不会吼。或许是因为雨一直下,江河日涨,浊浪排空,白雨的唰唰声,浪花的轰隆声,勾起我的一些记忆吧!也或许我是老秦人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然而,我对于秦腔知之甚少。如果说是有的话,大都是一些耳濡目染的记忆罢了。
秦腔 - 草稿
小时候,每到过年,庙会,红白之事。总是要请人唱几本。而我只是个看热闹的,就像鲁迅笔下的社戏一般。至于戏本身,我全然不知,只见有插旗的,拿马鞭的,穿木鞋的,着长袍的人们有的打着花脸,有的凃个白眼窝,有的黑脸红脸,总之夸张的很,吓人的很……自然,我们也学以致用,用毛笔画脸谱吓人。这是后话,胡板一响,各种乐器乱七八糟的弹一阵,戏服们出来了进去了,吼两嗓说几句,打打杀杀的几回合……下面可是掌声,好声,笑声不断,热闹非凡。我们更是忙着在人群中穿梭,打闹,你追我赶,非常自由,累了向爷爷奶奶讨一些钱(此刻他们最大方了),买棉花糖,糖葫芦,竹蜻蜻……可是,没吃好耍好就散戏了。而我们也慢慢长大了。甚至有了孩子,可是孩子们却没有了秦腔。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们那里就有戏楼。周围围着围墙围,占地十来亩吧。当然,没有座位每次看戏都要自备凳椅,可是这并不妨碍人们那份热情。尤其是老人们的一手柱拐杖,一手拿凳子,挪着脚,赶着路,只为过过秦腔瘾。我的外公便是其中之一,平时很少来我家,只要有戏的时候,他不会闲路远难走。用他的话叫无事不等三宝殿。戏散了,还要和戏友来个“斗戏”有时饭都忘了吃,一伙人围着一堆火,吼的不亦乐乎……现在他已经不在了,我也没有听过戏了。
初中时,有个同学喜唱戏。我很是好奇,像这种古董玩意儿只是老人的专利而已。他却乐此不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越来越被秦腔之中的文化折服了。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他形式抽象,表演夸张,很好的反应了老陕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
秦腔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