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散文年味儿

过年之六:看春晚

2019-03-30  本文已影响9人  OUCtiger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从1983年开始的,因此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八零后这代人也见证了春晚的成长。很不荣幸,第一届春晚我没有赶上,因为那一年这世上还没有我。我记事儿比较晚,四岁之前的记忆都很模糊了,所以有印象的春晚大概应该是从1990年左右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彩色电视还远远没有普及,我家里那台黑白电视是14英寸的,长城牌,只有两个旋钮,一个调台,一个调音量,黑色的塑料机身,顶端是两根可以手动伸缩的天线。农村的供电不稳定,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跳闸、停电都是常事儿,再加上电视接收信号全靠两根天线(后来有了户外天线就好多了),那时候哪有什么有线电视,模拟信号质量很差,天线角度不对屏幕上就是一片雪花,喇叭里也只有刺耳的噪音,有时候需要用手扶着天线,才能保持稳定的画面和相对清晰的声音。可就是如此简陋的条件,一年又一年,我们一家三口还是围坐在堂屋火炉旁的饭桌前,一边品尝美味的年夜饭,一边其乐融融、津津有味地观看央视春晚,安宁而且祥和。

不知道是那些年的春晚节目确实好看,还是当时实在没别的节目可看,又或者是如今我们看过的精彩节目太多、口味变刁了,总感觉近些年的春晚观赏性一年不如一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晚,舞台面积不过一二百平米,装饰布置十分简朴,灯光效果也非常简单,观众席紧挨着舞台,都是一张一张的圆桌,桌上摆放着瓜子糖果茶水,演员一边演出一边在观众席里穿梭交流,既温馨,又亲切。那时候的演员也都质朴无华,独唱无人伴舞,但那一首首富有时代气息、蕴含家国情怀、诠释悲欢离合的春晚歌曲,《乡恋》、《爱的奉献》、《我想有个家》、《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说句心里话》、《常回家看看》等等,直到如今依然脍炙人口、耳熟能详,语言类节目也没有华丽的道具和背景,有的只是浓浓的情感、娴熟的表演技巧、深厚的艺术功底,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侯耀文黄宏的《打扑克》、陈佩斯朱时茂的《羊肉串》《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赵丽蓉巩汉林的《如此包装》、宋丹丹雷恪生的《懒汉相亲》、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昨天今天明天》……有的针砭时弊,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寓意深刻,我们也陪着历年的春晚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喜剧大师的登场、火爆、谢幕。时至今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届春晚,就是1999年兔年春晚,那一年我14岁,还是一名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观。那年的春晚节目制作精良、异彩纷呈,歌曲有《欢乐中国年》、《山路十八弯》、《瑞雪兆丰年》、《常回家看看》、《为了谁》、《春暖花开》、《新时髦话》、《七子之歌》等,小品有《老将出马》、《爱父如子》、《真情三十秒》、《打气儿》、《昨天今天明天》等,相声有《瞧这俩爹》、《同喜同乐》等,舞蹈、杂技、戏曲、金曲联唱等节目也都可圈可点,那年我国刚刚遭遇了百年一遇的98年特大洪灾,马上又要迎来澳门回归祖国的大喜事,春晚的节目设计非常应景儿,每一个节目都精心制作,看得出主创人员们付出的心血。父母实在是太喜欢这一年的春晚,还专门买了DVD珍藏,后来我们又一起重温了好多遍,所以里面的节目甚至台词我都能完整地背出来。

反观近年来的春晚,舞台越来越大了,灯光越来越炫了,舞美越来越高大上了,科技感越来越足了,伴舞越来越多了,演员越来越大牌了,筹备时间越来越长了,花的钱越来越多了,可观众席越来越远了,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也越来越少了,歌曲大都是当年传唱已久的“神曲”,小品大都是生搬硬套强行咯吱人,相声大都是拾人牙慧,搜罗一些网络上的段子七拼八凑,新瓶装旧酒,实在让人笑不出来。我原本是春晚忠实的拥趸,每年除夕夜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静等晚上八点春晚的到来。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也因为工作的繁忙、人际的繁杂,就连除夕夜也难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尤其是在父亲离世后,也不再有全家人整整齐齐欣赏春晚的心境,对于春晚,便失去了当年的期待和热爱。这几年春节期间,偶尔还会陪家人外出游玩,大年三十儿都不在家过,自然也就没有机会欣赏春晚。不过,仅就我个人情感而言,还是衷心地期望央视春晚能够像以往那样,多一些亲民的、接地气的元素,能够长盛不衰,而不是像我大多数童年的记忆,逐渐淡化为一个青春的符号吧。

李虎,2019年3月30日于济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