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工作可以这么做

2023-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镜像德哥

从小就听过这句话“干一行,爱一行”!

不过,真正能遇到自己刚好热爱又能养活自己一家的人,是幸运的。

我们大多数人遇到的现实都是——你现在干的工作不是你热爱的,你所热爱的要么不赚钱,要么就是还没找到。

这时候,如果你有很好的职业发展规划,那很好。如果没有的话。可能某个时候会突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特别在某个岗位呆了很长时间之后;有时也会让生出每天都在重复做无意义工作的感觉。

这时候,一是可以选择休个假,暂时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让自己短暂调整下。其次,还可以换个角度,主动增加工作的幸福感。

工作就是坚定地全力以赴地拿到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都想当然的觉得,休闲、旅游、消费这些活动肯定比工作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甚至啥事都不干也肯定比工作强。可调查显示,我们能从工作中获得心流体验是54%,远大大高于休闲时的18%。

什么是工作?工作是“坚定地全力以赴地拿到结果”

据报道,里柯•麦德林是一条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他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他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 次这样的动作。应该,大多数人很快就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了,但里柯做同样的工作已经5 年多了,还是觉得很愉快。

据说,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跟一名奥运选手差不多,训练自己创造装配线上的新纪录。经过5 年的努力,他最好的成绩是28 秒就装配完一个单元。他在最高速度工作时会产生一种快感。里柯说:“这比什么都好,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我们工作之所以能经常产生心流,因为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工作过程中可以获得来自客户和上级的反馈,工作全神贯注时更让人有某种掌控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一辈子献身工作的人,退休之后,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下降的很快。

工作有目标,所以也有了方向。工作也是我们安身立命,在这个社会立足的支点。无论工作带来的收入,还是人际交往,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与这个社会互动的网络支撑。

展现自己的个性,工作就可以更幸福

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我们做的事都一样,工资也都差不多,难免会让人产生这个单位有我没我一个样,自己的工作随时都是可替代的感觉。

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在自己负责的工作中表现出一点个性,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对工作的自由感与控制感。

比如说,曾经就在旅行途中遇到一个有趣的司机,虽然他每天都在同一条线路上来回奔跑,但他每到一个地点就用电影预告片里解说员那个“隆重推出又带悬念”的语气:在你的前方,我们即将到达…… 山!好像我们在看电影一样。

你也许也见过,医院里就是有些护士,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忙,但他们却像轻盈的“小鹿”。她会为了立规矩,给自己管床的患儿盖上不同的印章;会为了鼓励,偶尔送张贴纸讲个笑话折个气球等等,让患儿在病房中也能增添一丝乐趣。

虽然大多数时候,他们干的都是重复的单调性工作,但是他们就是能干出自己风格来。这时候他们的内心就是自由的,身边人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与生活的乐趣,相信他们自己内心的幸福感也更高。

给自己再打一份工

很多人以为工作只是在为老板打工,为薪水打工,能偷懒就偷懒,能推脱就推脱。最后会发现,你的工作随时可被替代,你在单位中的价值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变成你需要这份工作来伪装自己。可你欺骗不了自己,也赢不了别人的尊重。

俗话说,做别人的事,长自己的本领。如果你抱着给自己打工的心态工作,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与积累。虽然你还是只拿一份工资,但是此时你已经升级你的商业模式,把同一份时间出售两次,工作起来自然就多了一些主动,做起事来自然会更加有责任心。

正如,flomo的少楠所说,离职的时候,我们能带走既不是你的名声,也不是你的已经兑现的工资,只有通过工作积累的知识与技能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不说那些直接产生价值的工作如工程师、医生、作家、销售等,甚至是那么间接的工作如项目经理、助理、接线员等等,无论哪行哪业,只要沉浸其中,只要投入时间,就一定有收获,就一定能学到其他地方用可以知识与技能。

最后,再花点时间思考

从更高一点层面来说,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赚钱只是工作的副产品;工作不是为了升迁,升迁只是社会对你能力的认可;工作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资源,占更多的资源还是为了更好的创造价值。

正如芒格所言,激励是超级反应机制。变态的激励机制具有反向控制人类认知和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人们应该避免受它影响。

很多单位不是激励优秀,而是激励阿谀奉承;不是激励多承担,而是激励少犯错;不是激励多成长,而是激励不进步。

我们最好不要处在一个你们表现得越愚蠢或者越糟糕,它就提供越多回报的变态激励系统之中。那么这样的话,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就要趁早离开,如果无法离开也要尽量少被这种的错误激励所影响。

给自己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让自己更多站在成长、站在为社会价值的层面考虑问题,或许很多工作的烦恼就不再是烦恼了。

对于未来的职业,《纽约时报》的编辑米莉·陈是这么建议的:要从长远考虑,相比于技能和经验,职位和薪水都是暂时的。这个问题更关乎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你接下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赋予工作更大的意义、更多的自由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你就能多一份满足;在工作中成长,学习更多的技能与经验,对得起自己的付出与时间,你就能多一份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