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逃避的,终将要面对
你所逃避的,终将要面对。
想办法面对,而不是想办法逃避现在回想一下几年前做的一个选择,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当时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一个是国企的职员(也就是当前的岗位),纠结了一下最终选择了国企职员,导致我做这个选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推动形成选择结果的不是某一个选项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我想逃避另一个选项。逃避什么呢?逃避作为一个教师每天要对着好几十位学生的“当众讲话”。
我从小就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小时候非常享受听大人聊工作聊生活、听同龄人讲他们昨天看的动画片,上学以后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在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工作以后听领导讲,听同事讲,总之,听别人讲的多、自己讲的少。
一直都很佩服那些遇到一个问题立即就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惊叹于他们大脑敏捷的反应速度。这样的场景一是在面试场合,面试官抛出一个问题,让受试者即兴作答,二是在工作场合,会议中领导抛出一个问题,让参会者发表看法,三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场合,同事家人朋友之间聊天,其中一个人有一个疑问,总有人能立即给出ta的答案。
“用则进,不用则废”。人总是不断强化自己擅长的事情,有意无意地规避自己的短板和弱项,仔细一算,同龄人已经抓住机会练习了三十年的时间,我竟然都浪费了!最近几年,越来越意识到“当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场合,可能没有人耐心看文字材料,大家的时间宝贵,开会的时候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观点、梳理出梗概,是最有效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逃避的,终究是要面对的。当众表达最考验人的两种素质,首先是勇气和胆量。单位里有个会议室,大屏幕旁边有一个木质的演讲台,曾经有一次我特别想体验一下在演讲台讲话的感觉,就趁着没人的时候过去试了一下,哇塞,即便是台下空无一人,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血压一下子高了一点,所以“当众讲话”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心脏支撑的,让我们感到紧张的其实是那种“仪式感”和“氛围感”。第二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当众表达”也好,一对一交流沟通也好,只要是开口说话,就要思考,如果脑子里没有东西,就无话可说。你会发现那些话密的人,往往脑子反应都很快。我们要训练表达力,就要先训练思考力,或者说就是训练思考力。看书、听讲座这些都属于被动的输入,可以丰富脑子里的素材,但是如果没有思考这个“连接器”,素材就永远都是素材,无法成为论证的武器和工具,我能想到训练思考力的有效方式就是每天自己给自己出题,逼自己思考,建立已有信息之间的连接,一点一点编织自己的认知网络。
这个课题,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