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生于安徽城北,陈家书香门第,12代鸿儒,却没有出过一个大官,没有出过一个举人。
陈独秀的父亲在苏州一个幕僚将军家里做家庭教师,陈独秀三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1
19世纪末的中国,科举取仕是读书人的最好出路。到陈独秀这一代,人丁并不兴旺,所以家里对陈独秀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17岁时,陈独秀考中了秀才,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名人。
同那个时期的很多人一样,陈独秀结婚时也是娶了一个旧式女子。
这个女子名叫高晓岚,她希望丈夫本本分分过日子,不要去冒险。
但是,陈独秀恰恰相反,他带有知识分子的气节,带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他想要去造反,去冒险。
他阅读《时务报》,思想得到极大进步,这对他后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2
1901年10月,陈独秀进入东京弘文学堂师范科学习日语。
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一批很好的朋友,如章士钊、章太炎、苏曼殊等。
1908年,陈独秀认识了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姊妹高君曼,两人一见如故,高君曼是个新式学生,活泼开朗,思想进步。
高君曼也很欣赏姐夫的造反精神,于是,高君曼成为陈独秀的革命伴侣。
3
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在杂志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首次使用笔名“独秀”,那个时期,他以独秀为名,在《甲寅》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个名字日益叫响。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名为《敬告青年》的发刊词,并且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
文中,陈独秀提出了一个新的价值观,第一条就是自主而非奴隶,要有独立人格。放在今天,这样的价值观也不过时。
陈独秀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他主办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缔造了一场象征变革的文化运动。
4
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央局书记。
“一大”结束后,陈独秀回到上海,秘密主持《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由于陈独秀曾和汪精卫签署联合声明,所以遭到了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内的严厉批评。
陈独秀晚年的落寞遭遇很少有人知道,“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和国民党的通缉,让他悲怆和煎熬。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一生漂泊,客死异乡。
5
在狂士辈出、风云多变的民国初期,他号令“新文化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的大门。
当文化救国的理想不能实现,他转而创办政党……
鲁迅称他是门口竖着的大旗,章士钊称他是“不羁之马”。
陈独秀的晚年落寞悲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潦倒。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显示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作为和担当。
当然,他也有错误,对待革命前景过于悲观,导致了其“右倾投降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