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情怀慰平生——《朱熹的尤溪》读后感
朱熹是幸运的,八百九十多年前,在北宋灭亡、山河破碎之际,朱熹之父朱松流离失所,是尤溪给了朱松一个可以栖身之处。朱熹有了一个安全的家,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启蒙,在这里出发,走向环溪,走向五夫,走向考亭。
尤溪是幸运的,八百九十多年前,在离职县尉朱松居无定所之际,乡贤郑安道伸出援助之手,以城南馆舍供其居住,迎来了理学大师朱熹的出生。尤溪给予朱熹城南一隅的短暂容身之处,朱熹回报给尤溪长盛不衰的声名。
朱熹对于尤溪,是怀有家园情怀的。已考证朱熹12次回到尤溪,来探亲,来访友,来奔丧,来传道,来避难,也来重拾童年的记忆。乾道二年(1166年),学问有所成就的朱熹,来到故里,来到城南馆舍,当他看到馆舍前的半亩方塘,看到馆舍墙上朱松“清晓方塘开一镜……”的词句,想起了童年在此读书的时光,奋笔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观书有感》,后人为了纪念朱熹,在半亩方塘边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观书第”。如今,半亩方塘依然荡漾着天光云影,观书第却不见了踪迹,只能在旧影像资料中去搜寻它的身影。好在半亩方塘边上有两株朱熹手植香樟,依然在传达着朱熹对郑家、对尤溪的感恩之情。
半亩方塘旧照尤溪人对于朱熹,是怀有崇敬情怀的。尤溪不仅是朱熹诞生、启蒙之地,也是朱熹教化之地。《尤溪县志》记载,“尤自大儒笃生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是朱熹开创了尤溪文风鼎盛的局面,是尤溪人饱含着对朱熹的尊崇敬畏而秉持了崇文尚学的风气,持续了书香不绝、人才辈出的文脉。这即可以从留传众多的朱熹童年故事、手迹板联、遗址遗迹中看出,可以从朗诵《朱子家训》的稚子声中听出,可以从朱熹诞辰祭典庄严肃穆的乐声中穿透出,也可以从紫阳公园“六场七桥三码头、八园十景九龙柱、一塔一阁一城楼”中体悟出。是呵,尤溪人对朱熹绝对是真爱呀。
情怀有着巨大的力量。我们常把乐于奉献的实干者称作有情怀的人,尤溪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讲述《童年朱熹》的传奇故事,追寻《朱熹回尤溪》的丰采足迹,探讨《朱熹诗训》的丰富内涵,挖掘《故里风俗》的独特魅力,描述《古迹新颜》的人文景观,把朱熹与尤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编成了一套《朱子故里——朱熹的尤溪》丛书。
《朱熹的尤溪》丛书有人说,“朱熹的尤溪”是错的,尤溪怎么会是朱熹的!没有对朱熹怀有十分尊崇敬仰之情,是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朱熹的尤溪”这一称谓,可一旦读了《朱熹的尤溪》丛书,就能体悟这群有情怀的人心中的朱熹,心的尤溪,心中的朱熹的尤溪。其实细细一想,今日之尤溪,朱子文化不但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更是渗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尤溪不就是朱熹的尤溪吗!
著名学者蔡尚思来到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时,写下一副对联:宁做朱子门下狗,不为世上反儒人。这种情怀,字字铿锵,令人振聋发聩,使人醍醐灌顶。
情怀不应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生在尤溪,虽无缘入得朱子门下,却有幸抱得《朱熹的尤溪》书册归,愿援引编著者的情怀,做一个乡土的讲解员,讲好朱熹,讲好尤溪,讲好朱熹的尤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