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浅析

2021-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书仆澄心

关于书法欣赏,网上有很多的论述,我以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身份,分享一下自己关于书法欣赏的见解。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但是,什么是神采?具体看什么?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也是不知所云。简单地说,一副书法作品的好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一、看是否有"块面"。

古人说“书画同源”,它不仅适用于其应用的起源,同样适用于书画作品的欣赏。

山水画中,山为实,水为虚,画家通过巧妙的构图画出虚实相间的作品。书法作品亦然,只是更加抽象一点。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轻重营造出块状的画面感。什么是画面感?就是营造的块面要有山水画的观感,要具有自然、和谐的美感,而非规则的几何感。这是一副合格书法作品的基本宏观感受。

魏宏声老师作品 大观帖节选 赵孟頫汲黯传 十二届国展作品 十二届国展作品

二、看排列、布白。

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平直相似,样子像算盘子,上下方方整整,前后平齐划一,便称不得节法艺术,只不过是得到一些字的点画罢了。

就楷书的排列而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古人的楷书不也是写得状若算子、整整齐齐吗?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意思就是观察字帖贵在精细,临摹字帖贵在相似。觉得古人楷书也是状若算子,所以我们也写得整整齐齐,只是因为我们读帖不精细,没有发现其中的变化而已。我们拿任何一个经典法帖来分析对比,就可以发现古人每一行、每一列的字没有完全一样的,字形大小不一、位置高低错落、相似的字形也有细微的对比变化,绝不是“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

曹全碑 褚遂良·倪宽赞

就楷书的布白而言,古人的经典法帖也没有一个不是布白造险的高手。把字写得均匀、方整是现代人的通病,古人写字,都是很讲究变化的,比如“目”字:

中间三个空,都是不一样大的,最大的这个空,叫做“字眼”。没有字眼的字,犹如人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其他的字,比如:

行草书排列、布白变化比楷书要丰富得多。除了具备字形大小、高低错落、布白造险的特点之外,行草书在每一行的排列上,遵循“左齐右参差”、“右齐左参差”、“小字居中”的原则,避免以中线对称进行布白排列,这样,我们在看行草书行与行之间留白的时候,看到的是不规则、自然和谐的留白。如果行与行之间的留白像田埂一样齐整,便是不合格的作品了。

大观帖节选 十二届国展作品

三、看是否有节奏。

就像乐谱中音调的高低变化需要逐渐过度一样,一副合格的书法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必然要有逐渐变化的节奏,从用笔轻重上来看,常见的节奏是“极重——重——轻”、“重——轻——极轻”等节奏的组合,当然每一行的节奏变化还要考虑整幅作品的块面营造。

我们可以看几幅作品:

十二届国展作品 十二届国展作品 十二届国展作品

这是从宏观上来看,从单字来看,仍然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有轻重、有留白、有主笔、有节奏变化。

可以看几个字:

上轻下重 上轻下重 上轻下重 节奏:重-轻-重 节奏:重-轻-重 节奏:重-轻-重 右上轻 右上轻 上部:左为由重及轻,右为由轻及重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还要看它的起承转合、线条变化、气息意境等,但是这几方面与如何写好一副书法作品关系更紧密些,这里不再作赘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