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普世智慧经济思维

【经济思维】避开错误决策的窍门就在这四点

2018-02-28  本文已影响4人  沁蓝说

文 沁蓝

未来不可预测,与其坐等成功,不如从防御做起。

做决策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不管你是职业者还是生活家。

比如:

毕业后是选择考公务员还是去BAT面试?

今天面试是选择穿得体的职业装还是略带青春的轻商务装?

假期回家是选择去还是拒绝老妈安排的相亲?

被公司外派去一个新市场开拓业务是去是留?

被猎头公司看上,这槽跳还是不跳?

没人带小孩,二胎生还是不生?

我们一生中不知道要面临多少个选择,做出多少个决策。

也许下个十字路口,人生就有不同的风景,关键是我们做出怎样的决策。

错误的决策,对于一个关键点而言,可能将我们引至万劫不复的深渊,就像诺基亚的覆灭、柯达的湮没…

而《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一书,对于我们而言,特别有借鉴意义。

书中阐述了决策错误的四个原因:

  • 误导性经验

  • 误导性预判

  • 不适当的个人利益

  • 不适当的感情依附

  • 误导性经验

    经验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干扰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跳不出经验的怪圈,总是在打上一场仗。

    就好像功能机时代,诺基亚被手机抗摔性这一经验所误导,认为没有通过防摔测试的iPhone一定会失败,结果经得起摔的自己却惨遭滑铁卢。

    经验种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有时甚至自己都以为忘记了,它却潜藏在潜意识中,帮我们做完决策。

    当面对的情况与之前的经验相似时,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自发地调取之前的经验,对下一步的方案进行选择,但结果有时是光明大道,有时则会步入歧途。

    那我们怎么知道经验何时是正确的?何时具有误导性呢?

    书中阐述其关键就在于决策者对将要做出的决策有无充分的经验。

    再具体一点,即关注手头上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除去不确定性,决策纯粹只是计算而非判断。

    误导性判断

    查理芒格有句特别信奉的真理:对于手里只有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

    同样,对于脑袋里只有一种模式的人而言,所有问题都是一个套路。

    就像你对一个人有偏见,他干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反之如果你喜爱一个人则“情人眼里出西施”,她干什么都可爱。

    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领导心里已经认定某项提议,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阻和反对。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文化、观念的影响,有一些信念已经深入骨髓,错误的预判往往就来自于此。

    比如之前黑龙江某地招聘环卫工人,竟有博士生报名应聘,只因为这份工作有编,在父辈看来就是最好的“金饭碗”,这种长期的信念,导致他们很难重新看清楚情况。

    预判是指我们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的观点,它可能来自于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书本、其他人或者别的渠道。

    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经历过的决策时,预判需要请教他人、寻求书本,而预判是否正确,则取决于你是否知道决策中的不确定是什么,你的预判是否有客观证据支持。

    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博士是否可以仔细分析下:

  • 如果不考环卫工他还能做些什么?

  • 学了这么多知识有哪些用途?

  • 除了编制这辈子还有什么更加重要?

  • 成为一名环卫工未来的收益率是多少?成长空间有多大?

  • 有没有向已聘的环卫工了解过这份工作是否心中所爱?

  • 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环卫工是否一致?

  • 多思考下,也许他的决策就会不同。

    书中强调误导性预判是导致错误决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遮蔽性之强。

    不适当的个人利益

    事实上,个人利益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我们平常的工作中,

    夫妻双方不能在同一单位担任上下级;

    再厉害的医生也很难向自己的亲人开刀;

    再公正的法官也要回避自己亲属的案件…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很容易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虽然我们非常努力试图在任何时候保持客观公正。

    即便是最理性的头脑也会存在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行争辩的趋势,而这些有时是潜意识的,是具有欺骗性的。

    有时实际上我们做错了,我们或许真的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像孩子一样,错的理直气壮。

    个人利益本身并没有错,怕就怕不恰当的个人利益干扰到决策。

    那,什么才是不恰当的个人利益呢?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主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不恰当就产生了。

    比如短期利益战胜长期利益,个人短期的升职加薪战胜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利益,短阶段的小目标战胜了单位的长远目标,个人的声誉战胜了公司的信誉…

    书中强调“短期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就像当你束手旁观就能收获满额薪水时,让你着眼自身长远发展而勤奋做事是很难的。

    如何规避不恰当的个人利益,关键在于能够识别个人利益和集体的主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并不容易。

    不适当的情感依附

    人都是情感生物,所以单独拘禁被视为最为严酷的惩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被拘禁就开始慌乱无策,如实招来。

    情感依附可以是积极的,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慷慨、关心、忠诚等,但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嫉妒、憎恨、恐惧、敌对、害怕、反感等。

    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不能低估情感依附的影响。

    尤其是情感依附具有欺骗性,有时候很难被识别出来,即便意识到了也很难感受到它对决策的影响。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领导,由于下属的积极情感依附,我们听到的汇报很有可能是经过筛选的,是被润色和过滤的声音。

    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正是因为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才会美化真实的面孔,让真实远离我。

    而决策者必须警惕不恰当的情感依附,抵抗其产生的偏见和影响。


    说了这么多,其实世上何曾有过从不犯错的圣人!

    历史上,因为重大失误使社会蒙受巨大损失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活中,因为决策失算让自己追悔莫及的情况也层出不穷。

    所以,我们都是在不断犯错中前行与成长,成功的决策难以模仿,但失败的教训却可以借鉴。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病根,对症下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