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幕后的手札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阿拉蕾与六便士

白衣幕后-急诊科系列故事-开头

  那些年“搬砖”的工种还限于形容祖国建筑工人大哥们时,我投身到了伟大的医疗事业当中。救死扶伤已经被大家说的没了感觉,我本着强身健体,为家人看病服务的理念,开开心心的做了一名医务工作者。

  至于后来“搬砖”成为各行各业的苦哈哈代名词嘛,回头想想,还真挺像。我们是搬砖搬各种重体力劳动,除了熬夜和医闹,还有许多许多除了搬砖以外让我每周七天都考虑要不要离职换行业的故事。

  十几年来,和朋友见面聊天,尤其是医疗圈外的朋友,他们总愿意听我讲医院的那些事儿。尤其是我还在某大型三甲医院工作和实习的时候的那些事儿。无论我在咖啡厅怎么衣装光鲜的淡定从容,或者在车上某个转弯处不经意抖出故事的包袱,说出那些故事我总是面带骄傲和自豪。现在远远的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我也将告诉你。

  那好像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事儿。

  我所在的急诊科一直都是没日没夜的,所有岗位处于高峰状态。无论是你何时走过急诊科,一准儿看见停在急诊科-那一排老旧的白瓷砖,带有九十年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外,呜啦呜啦刚停的救护车。

  实习嘛,就是听从带教老师的安排。老师安排你当导诊,你就是站在急诊门诊交汇处的一层拐角,毗邻药房、电梯、厕所三合一的关键拐角,要求站的笔直,身穿白衣,雄赳赳气昂昂的斜挎红色横幅。横幅赫然金色字体标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每次安排导诊,我以为就意味着你早上吃完早餐跟着带教老师们参加科室大交班后,就8小时不间断导医,如同雕塑作品了。

  本想着这是个站着费腿的工作。后来看了一组数据,原来每天医院门诊急诊就诊人数5000左右。可想而知,我在拐角的作用有多大!“同志,挂号处在哪?”

    “拍片往哪走?”

    “药房在哪?”

  “问一下,太平间在哪?”

  那都不算啥,一天下来嘴没停过,胳膊一直被扒拉来扒拉去,可以参考北京西站大厅的疏散口,那执勤的指路阿姨工作量可以和我媲美!人家是2小时一换班,我是八小时不离岗,想死……有人看见我的身上披着为人民服务的横幅,于是有人这么问:

“服务员,在哪儿上厕所?诶?说你呢,服务员!”

“………”服务员,是的,导诊医生护士经常被叫服务员。后来慢慢习惯了。

    白衣的袖子被扒拉好几天,真的灰了。油黑油黑的。

    (一)难忘的第一个通宵

    那年是中秋,到了晚上十点,带教老师叫我一起吃夜班饭,我没有食欲打算喝杯医院特色酸奶就回护士站。

  老师给我夹了一块红烧肉,一边吃一边说赶紧吃饱,今天后半夜有的忙了。我问为啥?老师说别问,抓紧30min时间吃完饭一会就知道了。

  刀剑无眼!

  22:00…23:00…给几个晚上输液的病人拔完针,急诊输液治疗区域几乎空空荡荡了。我刚想说也没怎么忙呀……一辆出租车急刹车,隔着急诊大厅的窗户急停声音也照样传了过来。紧接着几个彪形大汉架着个血淋淋的人冲进了急诊。

我定睛一看,头上、左胳膊、后背、几十处刀伤还裂着口,有几块胳膊上肉就要掉了,几乎就见到了骨头……分诊台都没来得及过去,骨科医生抄起一个换药包就钻进了诊室,三五个彪形大汉围在诊室门口,只听见里面吱哇乱叫,中间,头颈外科的医生也被叫来钻进诊室,没一会儿血淋淋的病人包扎了头部伤口,一辆急诊手术床飞奔而来,把病人运到了手术室…

  本来后半夜就困的五迷三道,我强打精神带给另外来急诊科输液的病人检查液体,老师跑来叫我,快!又有一个刀砍伤的,先去拿盐水来换药室帮我冲洗!

  我顿时精神了,一阵风般的跑到换药室,医生三下五除二已经缝好了大部分伤口,开了破伤风疫苗,只等我们来注射了。

  于是,一晚上三个刀伤出血的病患,外加几个吃了晚饭过敏脸部肿成猪的过敏患者,还有吃坏肚子来打针,后半夜酒醉太厉害来输液醒酒的三五个…

  到了天亮时,我和老师一会没闲,精疲力尽,这回终于明白老师为啥让我吃饱一点。只是,原来逢年过节最轻松的想法彻底打破,越是节假日,急诊科的后半夜就是热闹非凡。

  老师换衣服前告诉我,每到节日,后半夜除了喝酒闹事打架砍伤,就是吃饭吃到海鲜过敏,几个哥们喝醉不省人事需要输液醒酒的,前半夜人们都还在饭桌上,于是后半夜来急诊科的就开始多了起来。

  日常的忙碌也不过如此

下一集——特殊的病人(患癫痫的怪脾气大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