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和孤单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降温多雨,爸爸打来电话,再三嘱咐,一定要多穿点衣服。新买的卫衣也到了,取完快递,天空又下起了雨,我急忙把伞撑开。往常取快递都有室友陪伴,这次独自一人,我并不觉得孤单,反而觉得一个人的时候蛮好的。一场大雨,把几片枯叶吹到了我的脚下,秋天要来了。回到寝室,室友在收拾整理箱,中秋快到了,十一究竟会不会串休,到底哪几天放假的通知也下来了。我们是该把夏天的衣服收起来了。等她收拾完,我也开始把自己的整理箱行李箱通通拿出来,开始叠衣服,收拾书本。有一本墨绿色摘抄本从床上掉了下来,我蹲在地上,把它捡起来,随手翻开,翻到的那一页抄着这样一段话: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
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
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
细犬逐蝶窄巷中,
人间繁华多笑语,
惟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
可都和你无关,
这就叫孤独。
——林语堂
这真的是我看到的最最适合“孤独”这个词的一段话。
我写过不少寝室之间的故事,总有人会跑来问我:
“我应该如何和室友相处,她们乱动我的东西不告诉我,我不开心。有时候她们说话,我总觉得插不上话,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还有人带着其他室友不和我同行,也不和我说话。”
寝室相处,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相处办法,每个寝室都会有只属于它自己的相处方式。
常常听人说,包括我自己也说过,在大学,孤独是一门必修课。
这里的孤独与孤僻,孤单不同。
孤僻是性格使然,喜欢沉默,喜欢封闭自己。
孤单恰恰相反,它是害怕孤单的人创造的词语,做什么都不想一个人,都希望有人陪,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少了些什么,会觉得有些孤单。
那孤独呢?正如我在本子上抄那段话,孤独是一种境界,是独处时懂得和自己交谈,是合群中的不合群。
正所谓一个人的时候觉得孤单,一群人的时候觉得孤独。
在我的观念里内向也算是一种孤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加过班级聚会,社团聚会,或者是其他的聚会。
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过不少聚会,但感受却不同。
内向的人在聚会上会很少说话,只是低头夹菜,我在很多聚会上都是这样角色,只有敬酒的时候我才会站起来,只有非要我说话的时候,我才会说上几句。
参加这样的聚会的时候会感觉浑身不自在,会有点难受,觉得自己和别人差太多,有的人就可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抢着去点菜,所有人对她也很友好,一句接着一句,她们说起来就停不下来。
在这样的场合,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是孤独,没有人懂,不想来,却迫不得已。
直到之前参加了工作室的聚会,参加聚会的初衷就不同,我不是迫不得已,我是很想去参加,我是兴奋的,也是期待的。
聚会上听大家讨论工作,偶尔也会插上几句话,吃完以后,还会一起去看看电影什么的。
整场聚会,从头到尾我都很放松,因为我熟悉这个圈子,我也可以真正的融入进去,所以我不会太孤独,也不会想太多。
虽然聚会上的人算不上是知己,但多少一起工作过,一起努力过,有过矛盾,有过共同奋斗的日子,怎么说都算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了。
所以与朋友相处很难孤独的。
哦,不对,这句话一定会有人反驳它的。
前段时间有位读者问我:“我看你写了你和室友你们三个的故事,很羡慕,三个人的友情真的会好吗?不会的吧?在我这里好像不会。”
她还说了很多,字里行间,大概意思就是,为什么我明明和很好朋友在一起,还是会难过,会觉得自己没有朋友,会感到孤独?
我想她应该是把朋友不仅仅当做朋友,才会有这样的烦恼。
我不太知道要如何回答她,因为我觉得我所存在的三个人的友情中我们相处的还不错。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遇到过问题,只是那些问题没有被我们放大而已。
我们三个人,分别是我,刘同学,哥哥(外号)
平时常常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上下课,刘同学是隔壁系的,所以我们吃饭都是靠电话联系,她等我们,或者我们等她。
也会发生我们到了食堂吃到一半,突然想起她,急忙打电话的情况。
也有她鞋带开了,我们走了很久才发现,她一路跑过来,追上我们的场景。
但这就能代表三个人的友情不好吗,不一定吧?
还有一次我去洗衣服,回来手机丢了,真的找遍寝室都找不到,我又是个忘性很大的人,我又气又恼,刚好我碰上了玩性很大的她们,这两个人藏了我的手机还把戏演的那么好。
我挺生气的,但也没有觉得这种事情会影响友情。
我有时会和刘同学去看电影,有时又会和哥哥去逛街,愣是把三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至于怎么变的,我们也不清楚,时间对的上,就一起,对不上就算了。
忽略一个人的时候,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我们都同时选择了避开了这些不对,我们从来不提,因为我们不会将它放大,大到全是漏洞,全是隔阂。
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但我相信它不是绝对错的。
友情是不能用放大镜看的,至少在寝室里的友情是这样。
为什么人会感到孤独,因为很多事情有人陪伴,却没有人懂。
那天一个学妹问起:“我应该怎样和室友交朋友,交心吗?”
我告诉她:“言浅不言深,室友是大学四年最好的陪伴,是大学记忆里最不舍的一部分,是很熟悉的人,从生活到品行。但室友算不上知己,也不必成为知己。”
什么算知己呢,有共同爱好,真正懂彼此的人,才算的上是知己。
你没有必要去要求一个一直在你身边的人喜欢你所喜欢的一切。
刚开学的时候,我买了一个日历,我很喜欢的一个日历,我向来喜欢这种东西,那天取完快递拆开,就被室友们嘲笑了一番,她们说,有些钱还不如买几个鸭锁骨,何况都要九月了。
虽然是开玩笑,但还是能感觉到我们的观念是不同的。
我写了公众号,室友有关注,但也不常看,我也不会跟她们去探讨,我是如何如何写一个话题的,也不会问她们我这样写可不可以。
因为她们与我不同,没有涉足这个行业,也不太爱玩微信,一直使用的都是QQ。
所以我不能去跟她们长篇大论公众号的事,我应该自己活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
播种,等待,赏花,收果。
这个过程懂的人只有我自己,日子久了,确实会孤独,但我很享受这份特别的孤独。
相同的,她们也有她们独自的世界,那个世界我看得到,但是是在门外。
我并不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说给一个人听,也不想去窥探别人的秘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合体,朋友是分类别的,有知己,有好友,有发小。
有的是因为喜好相同,有的是因为距离很近,有的是因为陪伴多年。
在任何一种友情中都存在孤独。
在大学,我们要学会社交,同时也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能够理解,适应,并享受孤独的人,才足够成熟,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