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雨心理读书

在全局观中提升认知格局

2024-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安洁儿自在

大家好,我是安洁儿自在,安心生活,过自在的人生。

虽然生活并不完全像绘本故事那样,但是我们却可能像绘本故事里的某个角色,当沉浸在局限的角色中时,容易看不到全局,看不清事情背后的完整真相,就会困在局限的认知里,被情绪缠绕着。

生活中,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想法,有时是因为所处的角色身份和立场不同,有时是认知水平不同,有时是个人的性格不同,有时是经验不一样,因此处世的风格有差异。

但是总要记住一句话:即使你是对的,也不代表别人就是错的。

所以,在临事的时候,纠结在评判对错中,对化解事情未必会有多大的帮助。

当每个人都是旁观者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脑袋很清楚,思路很清晰,但是实际上可能依然像站在围城的外面,对很多围城内的状况不一定那么了解。就算了解,也无法真正弄清楚事情背后的原因所在,所以不能随意去评判。

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都不一定能言尽自己的本意,时常会发生误会,所以,有时候干脆用行动来表示,而行动,也会因时因地地发生调整,难以完全精确的表达心意。

此外人性中,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慢,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矛盾面前,总觉得是别人先做的不对。总觉得别人不应该这么做,久而久之,容易在关系中产生对抗,误解,隔阂,疏远的情绪。

对此,想到了《论语》里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参考意思是说,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主要是主动承担责任,不把责任随意推到他人身上。有时候也想一想,当对他人提出要求和苛责的时候,如果换成了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是不是也会这样去做。

于是,自然也知道了,真相不在彼此的辩解中,而是通常在有相似的经历时,或者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当时的感受和难处。

在薄责于人的时候,是不纠结于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表面的现象,而是更多的看到他人的发心。

想起孩子小时候,和他们一起看过一个绘本故事,说的是两只老鼠和它的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个橱柜里。

有一天,这两只老鼠商量一起做蛋糕,要悄悄地做这件事情,给其他的兄弟姐妹一个惊喜。于是它们开始行动,用不熟练的动作第一次学着做蛋糕。

期间,在它们做蛋糕的画面的暗处偶尔会看到其他老鼠的影子,但是它们都没发觉,继续做着。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发现了它们做蛋糕的事情,但是大家都没有说破。

后来,其中的一只老鼠发现了其他老鼠的影子,但是它没有告诉另一只老鼠,等蛋糕做好了,它也躲起来了,另一只老鼠到处找它,最后那躲起来的老鼠和兄弟姐妹们一起蹦出来,大家一起庆祝生日。

这个故事,孩子们反复看了好多遍,直到把书都翻掉页了。

多年过去了,再次想起这个故事,比较触动我的地方是,老鼠们互相间的心意。

一边是两只老鼠瞒着兄弟姐妹们去准备蛋糕的心意,另一边是兄弟姐妹明明发现了却不中途打断而是成全它们的心意。

不管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是皆大欢喜的。

当在看绘本时,我们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两边的心意都是为了对彼此好,就觉得最后这个画面挺温馨的,也从中看到了手足相亲相爱之情。

虽然生活并不完全像绘本故事那样,但是我们却可能像绘本故事里的某个角色,当沉浸在局限的角色中时,容易看不到全局,看不清事情背后的完整真相,就会困在局限的认知里,被情绪缠绕着。

而读经典,读圣人之言,就像点亮一盏灯,照亮视野。如孟子说的人性善,很多时候,人们做事情,也许呈现的行为方式千差万别,但是要看到人性本是向善的,发心是善的,好的,即使这个好很微弱。

所以,不论表象如何,看到了发心,就看到了全局,也就提升了认知的格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