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敏、乌姆里奇与内心戏启蒙

2018-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没食子

当你对一个人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瞬间产生无数种联想时,无论这些脑补正确与否,你就可能被人评价为“内心戏多”了。我不知道何时开始被人扣上了这顶帽子,但我清晰地记得我是在小学三年级时读过《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之后,才意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深层含义。读到赫敏为罗恩与哈利分析乌姆里奇的讲话时,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天真:

“什么叫‘为进步而进步的做法是绝不应当鼓励的’?什么叫‘摒弃那些我们应该禁止的’?……我来告诉你是什么意思吧,这就说明魔法部在干预霍格沃茨。”

彼时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赶紧翻回了前一页,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乌姆里奇的讲话。那些干巴巴的讲话之前被我飞快地瞥过了。我深深地为翻译者的深厚功力所折服:我未读过英文原著,不敢评判翻译是否准确,但是那段讲话绝对足以放在任何一段对领导的采访中——不仅放在一起如同废话,而且拆开每一个词也像是废话,然而其中传递的信息,已经被格兰杰同志准确地接收到了。当然,从后文麦格教授对被罚禁闭的哈利的问话来看,教授们也理解了其中的深意(“多洛雷斯·乌姆里奇在开学宴会上的讲话你没有听吗,波特?”)。

我猛地意识到,即便是所谓官话或是漂亮的场面话,其中也必定蕴含了讲话者真正所希望传达的东西,或是通过语言本身,或是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后来我渐渐发现,除了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的支持外,想要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最重要的是意识到适度的解读是必要的。

所以我开始试图脑补,试图还原说话者真正的想法,无论他有意或是无意表现出来。当然,这种努力常常是失败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发掘其中的乐趣,享受这种脑补——后来演变为过度脑补——过程本身。

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当我开始理解“快速增长”“高质量增长”“平稳运行”与“稳中有变”实际上并不都是积极的词汇时,自负的情绪自然也随之迅速膨胀。它让人误以为自己能够迅速理解他人言语中的深意,具体表现为无限制的脑补与自我催眠,陷入对解读他人言语的陶醉中。简单来说,大概是“中二病”的表现形式之一。

之前有个很流行的词叫做“讨好型人格”,我想我的病症大概可以算作“失败的讨好型人格”,试图理解别人,试图讨好别人,误以为自己成功地满足了别人。更可悲的是,当这种思维真正成型后,即便意识到了其可怕之处,也很难拉住内心戏这匹狂躁的野马的缰绳,只能任由其在思维的草原上肆意狂奔,带给你无穷的脑补。而这些脑补大部分时候只能算作自作多情而已。

后来不知第几次重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另一件显而易见的事:哈利与罗恩不明白乌姆里奇教授的讲话意味着什么,根本不影响他们以绝大的勇气与智慧挫败伏地魔的阴谋,甚至这些勇气很可能正是来源于前者。赫敏花了七本书的时间也没能彻底放下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