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七夕
窗外风雨大作,保笼外青瓦红砖,临窗听雨是中年。转身问小女今天什么日子?她说七夕啊快送礼物给我。七夕为什么要送礼物给你呢?答曰别人都这样红包鲜花不是吗?零零后的孩子眼里的七夕。不,不是这样的,我极力想改正女儿的认知,却发现竟不知从何说起,引导她说今天是乞巧节也是女儿节,不是有首诗叫乞巧吗?女儿反应过来了,她还完整背下来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惜她并不懂乞巧红丝是什么回事,跟女儿解释了一番她似懂非懂,牛郎织女的故事她倒是知道,美好的女儿节碰上浪漫的爱情传说成就了美丽的七夕,只是今时今日,心境与少女时竟完全不同了。
少女时代物质是贫乏的,没有手机,微信,红包,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风扇,七夕到来却也是当作节日的,白天劳作一天的长辈们,晚饭过后开始搬来竹床,摇着竹扇,坐在一起话七夕,仰躺在竹床上的我们看着星空,就着长辈们描述的牛郎织女故事,看到了星空中有了鹊桥,有了牛郎织女,有了他们的房子孩子,还有那头忠实的牛,也看到了月亮中有了美丽孤独的嫦娥仙子,有了树有了玉兔也有了吴刚,整个星空如同一片美丽的云锦,仿佛自己也慢慢轻舞而上。那样的时光那样的夜晚每年也都重复,待到夜快深了,长辈们便不让我们说话,要我们静静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儿时的我每次没听到都很着急,便问他们如何才能听得更真切,答曰七七四十九层梯。好的,借着想象的翅膀我努力搭着云梯,果然我听见了,听见了他们的窃窃私语,听到了他们像哭又像笑的细语,无比满足。在皎洁星辉下入梦。这是儿时的七夕,跟牛郎织女相关的浪漫。说到女儿节乞巧,记忆中苏醒的部分是姑姑们的纳鞋底,五颜六色的彩线是待嫁姑娘的祥云,她们会跑到荷花深处一起照相,她们会一起谈起心上人,她们一起披星戴月看电影,她们一起纳鞋底,五颜六色。那时的我还那么小,无法加入那个队伍,我看着她们在鞋底纳上了幸福,吉祥,的字,也配上了鸳鸯或者家乡山山水水,每个待嫁姑娘都得赶着纳很多很多鞋垫,要把夫家所有亲戚的都纳上,于是她们很忙日夜赶工,也可以请好朋友代劳,纳出来的鞋垫好坏也是自有一番评论,每一双鞋垫里都有她们的心思和期盼,都有着艰苦岁月里对甜蜜的守望。那时候的我特别渴望早点长大,也要坐上花轿,也要纳上一箱又一箱的美丽鞋垫,每一双借助的都是织女的巧手,织上的都是我一世的甜蜜。姑姑们的巧手,灿烂的笑脸,五彩的鞋垫都是童年时期七夕的记忆。时光流转,记忆却愈加清晰。
后来,我也长大了,不种田,不纳鞋底,也没坐花轿,我居然失去了我曾经幻想的姑姑们一样的生活,七夕还在,只是我记不得那个浪漫节日是怎么过的了,我终究不再仰望星空,也听不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了,就连生我养我的家乡我也只能一年待一两个月了,爷爷奶奶那辈人已经都离开了,父母这辈也都老了,村里同龄女子早嫁他乡为人妇,儿时玩伴为了生活基本都进城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还有一个不肯断奶的我。我看到村庄长满了荒草,房顶纳凉的去处都密封了,我看到老屋的落寞,只有几只不甘心的蝉叫声依旧,村庄里满眼绿色,满眼果实,满眼荒芜,叫人心疼。我不必偷偷摘邻居家的李子或者橘子了,只要愿意拿都是你的,可味道不似儿时难忘了,七夕节时,父母还是会提及,只是我再没有缠着他们讲故事了,我知道我们再回不去了,于是我在记忆里细数我的七夕,即便人到中年,记忆仍不肯出来。中年七夕,掺杂了欲望掺杂了生活的满地鸡毛,掺杂了商业气息,也掺杂了某种暧昧气息的七夕让我想到了宝玉对于女儿是谁水做的那句经典理论,是的,七夕本属于清净的女儿,人到中年,混合了太多世俗的妇人其实没有七夕,因为已不再澄清明亮了。
人到中年,没有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