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成就孩子的美好
教育叙事的价值在于:它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解读教育,给教育一个更富有活力的名字。
教育有方法,教育更需要有智慧。依据教育的原理,教育的规律办教育,一定会走出教育的喧嚣,走向深度的教育。教育故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读摆优秀的教育故事,总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它虽然不直接告诉读者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给教育下什么定义。通过故事的讲述,教育就变得那样的可述,可观,可感。
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教育叙事呢?
我们研究那些过往的经典教育叙事案例,你就会发现,它之所以能够从简单的故事中脱颖而出,他首先是与教育结缘的故事,具备一般故事的特征,再叙事上还具备如下三个特点,那就是:描述教育现象、探究教育本质、呈现教育意义。
在创作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凸现故事的完整性而牵绊,很少去对故事进行有意义的裁剪。也很少去对教育现象进行解释,不能抵达事件的本质。也或是仅仅为了表达情感,用上了华丽的辞藻,把故事写出了浓浓文学味,而没有提炼出教育叙事所应有的教育观点,失去了教育叙事所应有的特征。
其实,关于什么是教育叙事,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定义,那就是:故事的场景,文学的表达,教育的内核。首先是行文——从教育的角度来叙事;其次是表达——从教育的逻辑来裁剪;最后是立意——挖掘故事的教育意义。这样的教育叙事在算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这样的结构下的教育叙事才会更让人印象深刻,流年忘返。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叙事已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在个人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以及一些社交平台,人们都习惯性的记录或分享,将所思所想通过教育感言,日志、小故事的方式呈现。只不过,这些日常的叙事,仅仅是对现象的记述,而没有对文字进行加工。因此,这样的故事也就没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推崇的意义,一笑而过,也不会给人以启迪或思考。
其实,我们只需要捡拾那些散落在日常里的珍珠,在这些思想的火星上稍加打磨,就可以将日常的碎片化的思考串成一串串珍贵的项链。那样,我们的教育就不在是狭隘或急功近利,为生命教育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
教育叙事作为教育文体中的一种,并非仅仅只是简单的叙述教育之事。它需要叙事者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对真实的教育故事进行“剪裁”或加工,需要对故事进行生动、鲜活地进行描述,把事件的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给表达出来,用故事说话,让事件本质处于无蔽状态,让本质以本来面目呈现。简单的说:好的叙事不是全程记录故事,而是对故事进行“适当剪裁”,然后进行有选择的叙述。好的教育叙事是从教育现象中反思、追问其教育,直抵事件的本质核心。
如何才能透过纷繁的现象中由浅入深直抵教育的本质呢?这需要叙事者具备犀利的眼光,穿透事物现象看本质的理解力,能够教育事件的背后挖掘事件的教育意义。当然,它与叙事者的教育履历、教育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储备和概括能力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教育者的人生格局、知识与学识是成正比的。
首先是需要阅读经典,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大师们已经积淀了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见解,必定是我们一路向前的原动力,也必定是我们提升理解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现问题、分析整理素材,学会捕捉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有一次在五年级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结束,大伙都在为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时,有几个大男孩流露出来的不屑一顾的眼神,让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参与到这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并非是那几个“尖子生”的专业。其实,孩子们还是希望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不一样的快乐,感受其体育活动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也是为班集体做贡献的方式之一。
在某班观课,我看见在人群中一个非常孤独的小男孩,一个人掰手指玩笔头或东张西望,基本没有参与课堂学习,老师和同伴们都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的存在,老师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关注他的反应。这个小孩当时就引起了我对他的格外关注和关于他成长的思考,我在想,假如这个孩子以如此的学习状态读完小学,这个孩子不是废了吗?那么,学校每个班级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热闹场景中的“冷落者”呢?这样的学习状态应该如何改变呢?
后来,我慢慢的发现,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其实聪慧过人,课堂上没有被老师发现,那是因为眼中无人,教育如何看见每一个孩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