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晶体

标点符号使用中常见的几处错误

2024-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豫兰

原创非首发,首发于豫兰剑客新浪博客

古文事实上没有标点符号,我们读的古书上的标点是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编者不同,理解不同,标点加的就可能不同。

《三字经》中让我们“详训诂,明句读”,其中“句读”就是断句,就得用标点。韩愈的《师说》指出当时的学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先是“句读之不知”,故而造成“惑之不解”的后果。可见“句读”的重要性。

现代文一读就懂,一是因为文字浅白,二是因为有现成的标点,不用你花费脑细胞去“明句读”。

标点符号首先是用来断句,其次还用来表达特定的语气和特定的含义,是不能滥用的。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批阅学生作文无数,发现以下标点滥用的现象:

一、顿号使用的误区。

1、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并列,中间用顿号,但是作谓语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并列,中间不能用顿号,而是逗号。我见许多人举凡并列都用顿号,动词之间也一样。

2、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中间不用顿号;七八年级,八九十岁,“七”和“八”之间,“八”和“九”之间不用顿号,很多学生都用顿号了,应该改正。

二、冒号使用的误区。

引用某人的原话的时候,应该分成两种情况:

直接引语一气呵成写完的时候,前面的“某人说”后加上冒号和前引号,末尾加上句末点号和后引号。但是,如果一段直接引语掰成两部分来写,将“××说”放在中间当成插入语,“××说”后面得用逗号,而不是冒号。例如:

1、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瓜去,你也去。”

2、“怎么啦?”我问,“不是说好了吗?”

很多人,见到“说”、“道”、“问”等这些提示要引用讲话者的原话的词语的时候就先用冒号,这是非常错误的。

三、问号的误用。

问号表示疑问、反问或者设问,总之 ,表示“ 问 ”。我举三个例子,一看便知。

1、这话是谁说的?

2、我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

3、你知道这话是谁说的吗?

第一句是个疑问句,用问号;第二句陈述句,用句号;第三句的句式是“你知道......吗?”还是疑问句,用问号。

四、省略号的误用。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续或语义未尽,表示不必一一列举,往往也用省略号,有时候用“等”或者“等等”来代替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不能同时出现,那是重复。

五、引号的误用。

引号的作用比较多,表示引用说话者的原话或者引用原文的用法最常见。引用名言或者古诗词,放在句尾的时候,句末点号是放在引号里面还是外面,是一个问题,很多人干脆随心所欲,这种态度是不严肃的。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里面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外面。例如:

1、又是一年秋风起,常年漂泊在外的她,看到天上的几行南归的大雁,不禁吟起王湾的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次北固山下》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阅读和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的几种常常出错的情况,为了节约文字,我只说了如何正确使用。

我们感觉汉语是美的,用它来写作抒发,来表情达意,我们知道在写作中出现错字、别字或者病句是不好的,一旦发现,一定改正,但是对于辅助表达的标点符号却太随意,难道不是很遗憾吗?

2018年11月20日草,11月26日修改完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