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爱孩子时,他爱你更多
文/曲小诺
爱是一种能力睡前跟老公卧谈,他很不客气的说,你可能没有体会,有时候为谁付出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不是去等待谁的回报。怎么没有?我说,就是现在,我精心为孩子付出的时候,相当幸福。
真是,照顾孩子的这种幸福感远远超过了所谓的辛苦劳累,虽然都知道看孩子不是个轻快活,每天伺候孩子的吃喝拉撒,在乎他的哭闹他的笑,关心他的肠胃他的健康,表面上一副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模样,其实真正的受益者正是妈妈本身。母爱是一种本能,你为孩子付出或多或少由自己决定,形式也有自己决定,在付出和索取之间,母亲主动付出的成分更多,不管是出于责任还是天性,这时候的付出多半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母亲自己的心里安慰,不付出可能会有负罪感,付出了会有幸福感,所以要付出,也就是在自己为自己付出。
付出的同时自己变得美好。孩子的出现真的让女人说变就变,对别的事儿总是差不多就好,对孩子的问题却表现的斤斤计较;生来不爱做饭的人为了给孩子做辅食,化身厨娘;一向急脾气的女人开始尝试慢下来,学着耐心欣赏孩子的无理取闹。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当妈妈这个角色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些变化让自己多么美好。
我知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是反过来看父母也应该感恩孩子,每天看着他的成长,像时光倒流一样,看着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关于孩子的诞生,还有一种说法是并非父母创造了孩子,而是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父母,所以当一个天使选择你做他父母,赋予你父母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况且他如此健康的到来,你们的生命中彼此联系,我们该对这份美好的联系充满感恩。
中国人注重孝道,多数时候在歌颂报答父母恩,但是也没必要以此来绑架孩子的自由,成为父母限制孩子行为的借口,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压力。养儿防老的观念本身就很畸形,扭曲了平等的亲子关系,如果养儿为了防老,何谈无私奉献。当我们真的认清楚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是我的又不是我的”,放下父母的高姿态,放下父母的付出感,就会享受到此刻育儿的幸福,事实上,当付出并感受幸福的时候,孩子已经在回报自己了。
心理学上讲甲为乙做了什么是甲自己的事,乙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跟甲无关,甲的付出有甲的目的,也有甲的收获,而且甲的付出跟乙的所需还可能是不对等的,也就是甲很多时候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就不存在所谓的付出和回报了。这个逻辑适用普通人之间的交往,适用于夫妻关系,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妈妈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也在收获着,虽然这种收获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所以,此刻尽情的享受为人母的幸福就好。
我记得周国平在《宝贝宝贝》里谈到自己为人父的体会,其中有一点是,一个人对自己孩子的付出总是本能的超越了对自己父母的回报。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我母亲的认同。可以解释的是,当初父母为孩子做的很多,并非来自孩子的索取,而是父母的本能。你知道自己做了,可是孩子没有记忆,他不知道。
何必去计较谁多谁少呢?养儿可以为了防老,养儿也可以去体验一种人生的完整型,体验一份独特的生命成长,体验为人父母的喜悦和幸福。国外人讲育儿讲爱孩子是为了把这样的体验延续到下一代,一代又一代,而中国人过多的强调反馈,过分的计较,强调父母权威,有时候不会培养一个孝子,还可能压垮一个子女,导致正常亲子关系的破裂。
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当我们还有能力表达爱的时候,还有需要去付出爱的时候,已经得到了上帝的眷顾。你也要相信,至少此刻,当你做为母亲全力爱孩子的时候,他爱你更多。
育儿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一个孩子,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反思,
育儿先育己,
妈妈好,孩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