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学与美食美食

一日一果·匠心

2017-10-02  本文已影响17人  和寂庵

日本这个民族,一方面认为从海外带回的器具及其文化极为珍贵,另一方面又带着敬畏将外来事物抵运到传播的终点:日本。也因为他们擅长修正解析并不断容纳翻新某些事物,“和果子”便随之出现于大众的视野。

生于日本爱媛县并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学习里千家茶道的木村宗慎,从小就对茶道等文化异常感兴趣。从2012年开始,他便在网站上连载关于搭配茶道中和果子的内容:一日一果。2014年,他的作品被收集整理并出版;2015年,获得了世界美食图书大奖的最高奖项。

书中记录了三百多种形状,颜色,味道皆不相同的和果子,每一个果子都是根据季节和时令进行制作,季节感明显,制作精美。他将精美的和果子与不同种类的器物相搭配,并配上详细的介绍说明,引起了不少人对和果子与茶道的好奇和探究。

所有果子皆由他亲自品尝并配上合适的器具,由于果子制作加发布是每天连载,对器物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很高,选择器物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所幸,日本很多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得知他在做此事,纷纷帮他寻找契合的器具。这才有了我们所见的各类精美的图片。不仅如此,在茶道中,不管是一人还是多人享用和果子,都必须用精致的器具盛放,因为待客最重要的便是心意。

有一部分果子由他亲手制作,据他所言,“果子的做法要留有余地,不要让果子胜过装点它的器皿,不能太好吃。”或许有人会认为其理与“美味至上”的理念相对,但实际上和果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装饰,用其细致美好来突出日本茶道的美感。茶席上的果子,比茶具更能吸引人。

  日本的著名随笔文学《枕草子》中,曾有一言:飞鸟川,一日为深渊与一日为浅滩没有一定,让人感到人生变化无常,使人很感动。于是,日本人善于追寻每一个美的瞬间,追求每一份极致。表达主人的思想以及对客人的心意,同时也彰显了主人的修养及倾注于茶席的心思。

一日一果这本书,从视觉上带给我们一场感官上美的享受,与此同时,也让我们从和果子中体会到了匠人精神。

匠人,以精纯的匠艺之心去守护技艺和生活,构筑起一个人情味的世界,为岁月留下历史痕迹。“匠人精神”虽来源于传统,却与现在这个时代共存。刨木头可以用电锯,但必定是经木匠的手,用工具把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圆滑;生产可以通过流水线,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艺人亲手完成。所作之物,或许并不名贵,却皆为精细之品。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这是一个国家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倡导,激发着每一个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保护传统工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如今,日本无论是创新技术的发展,还是科学文化的普及,其实都是“匠人精神”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匠人精神”,舶来品只能制造一场水平腾飞的乌托邦,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只能在贫瘠的沙漠里干涸。缺乏“匠人精神”是中日企业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的核心因素。

“匠”是信誉,也是崇高的荣誉。 当“匠人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匠人魂”成为整个国家的民族魂时,中国企业的面貌是否也可以焕然一新?作家盐野米松走访了中日两国各地,并对当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他曾提到“中日两国的差别,可能要从两国文化对“匠”的认知不同开始。

中国人崇尚简洁,重道轻术,而匠人所需的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细致入微,这与中国人的性格完全不符。且中国长久以来所存在的文化底蕴皆为“读圣贤书,为人上人,手作者低人一等”。千百年以来所形成的性格和文化,造成了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讲求效益与速度,产品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现象。“匠人精神”也成了所谓的简单字眼。若是有更多的人能持匠人之心,想必我们会享受到更多极致的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