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治长篇第五卷12、13、14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加诸我:加,陵义。谓以非义加人。
非尔所及:及,犹能义。
今按: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本章所以教子贡者,学者能细阐之,则心日广,德日进矣。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自解】
子贡说:凡是我不希望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情,我也不会强加于人。孔子说:端木赐啊,你是做不到的。子贡可以做到不强加于人,但无法防止别人来强加于己。我们知道,和这句话类似的另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恕;而这一节的“无加诸人”讲的是仁;孔子的意思是:子贡能做到恕,却做不到仁。朱熹更指出其中细微的区别即“无”和“勿”的区别。“勿施于人”是一种克制,而“无加诸人”是达到了自然而然的一种境界。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自解】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注释】
子路曾问:“闻斯行诸?”盖子路乃能尊所闻而勇于行。前有所闻,未及行,恐复有闻,行之不给。此见子路之有闻而必行,非真恐复有闻。
【译文】
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害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有:通“又”。
【自解】
子路不单单是有勇,还很认真,所以听到一段妙论,还没有来得及实践的时候,生怕又听到另一个妙论。如同前面曾子说的:传而不习乎?子路也是每传必习的,即对于每一个道理,都要亲自实践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