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号暖阳录共觅美好专题

摘抄

2024-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f57b42734ec0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遇到一个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挫折时,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焦虑。

糟了糟了,我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如果搞砸了怎么办;

好丢人,他们会不会嘲笑我。

这可能是一件很小很小的问题,可给自己的感知,就如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问题。

常常是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也没有人对自己进行任何不友好的回应;

而自己就能在心底上演无数种情景大戏,而且还全都是消极的自我指责。

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在遇到相同的处境时,有的人却能做到从容不迫。

那他们是建立了怎样的心境,可以将问题“看小”,还不进行自我归罪的?

挫折商低的人,习惯于自我归罪,否定自己的全部

很多人在看待一个糟糕问题时,会有这样一种惯性认知,会把问题看得很大,大到自己无法胜任。

于是内心就会衍生出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这件事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就会上升到整个人,是自己整个人的失败。

很难做到把当下的问题看作一个独立事件,只是对这一件事无法胜任,而不是去否定自己的全部。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词:延伸。

什么是延伸?

这时就不得不提另一个概念:挫折商。

挫折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又称“逆商”。

是衡量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

保罗·斯托茨认为,影响一个人挫折商的因子有四个,分别是:A控制、B延伸、C归因、D耐力。

而延伸则是说,你会不会将经历挫折后的感受延伸到其他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会是低延伸,他们能做到直面问题,不否定事实。

既然问题已经发生了,就发生了,他们不会去否定事实,放大问题的重要性。

而是能将这个问题看做是一个独立事件,尊重事实,同时也不会将自己的挫败感延伸到其它方面。

但低挫折商的人,他们的“延伸”就可怕了。

他们会从一个挫折事件中,延伸出无数种灾难式想象,会从A延伸到B、C……

譬如,有的人在工作上受挫时,可能只是一次小失误。

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甚至会认为是自己整个人都无能。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一件事的挫败时,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很难做到只把这次小失误看作成只是一个独立事件。

而如果,当自己把每件事的成败都与自我的价值挂钩,就很容易把任何事情都看得非常重要,于是生死感也会加重。

这时一个人的心态,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

好的时候,自己能够胜任的时刻,是会很不错。

而一旦遭遇自己无法胜任的挫败,就会把每件事情都上升到关乎生死,这样的心态就会让人,持续地陷入自我纠结的内耗。

而人的心越焦虑,做起事来也就越急躁,解决起问题时也会更容易搞砸。

所以,你想成为一个高挫折低延伸的人,就要学会告诉自己,对事不对人;

只把问题看成一个独立问题,不把它上升到各种高度,以此来攻击自己。

把挫折“看小”,学会只归因不归罪

习惯于高延伸的人,会把问题无限的放大。

而一放大,对自我的要求也会增多,心理能够承受的空间也会变小。

这时,在做任何事情时,内心所感知到的压力也会变大,也就更容易出错。

如果此刻能够建立一种视角,只归因,但不归罪。

只去找原因,不去把各种失误,问题的发生上升到整个人的失败。

这时也就能给心理空间,释放出更多自己能够承受问题的心力。

什么是归因?

归因其实分为两种:内归因与外归因。

内归因,就是在遭遇挫折之后,会先从自身找原因,分析出是自己的哪些失误,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应用这个方法,是告诉自己:

让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出错是正常的;

同时又是在理性地看待问题,如实的不做任何批判,看到自身问题后,改变自己。

当我们能够允许自己表现不好,允许自己不用掌控住出现的意外后,心理空间也会得以释放,焦虑感也会随之减少,做起事来也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许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受自恋心理的影响,对任何事物都追求完美化,不允许自己出任何错误。

而一旦将自己摆在一个绝对化的位置,就很容易接受不了任何负反馈,一遇到挫折,哪怕很小,也会上升到生死感的大问题。

如果能够从只归为因而不归罪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就能够拥有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

不再为追求任何高标准,将自己从紧迫感中释放出来。

不要小瞧这种小小的思维转变,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挫折时,有跳出困局的视角,不被焦虑感,恐惧感牵制住。

这时再去面对问题时,也会将问题“看小”,解决起来也会变得更加事半功倍。

真正优秀的人,都擅长把事情“看小”

心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时的状态。

许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那些优秀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能够做到荣辱不惊,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比我们普通人聪明。

事实上并不绝对。

其实是他们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做到把事情“看小”,以一个大局观的视角看待当下。

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上限。

一粒盐放进一杯水里,水马上变得又苦又咸,但如果放进湖泊之中,水质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如果说问题与事情的大小是盐,那么它给你的滋味程度,则是取决于承载它的容器。

所谓:“路随心转,境由心造。”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事实上,一切外向现实的显现,都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

所以,不要让你的心,局限住了原本的大千世界。

而要懂得把事情“看小”,将问题看轻,给自己的思维与内心减负,减少纠结与恐惧的心理。

多让有限的心理空间容纳更多有益于自身成长的问题上,当自身成长得足够强大时,我们就会发现:

真的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