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南京城市故事中国传统文化

中山陵不该错过的民国往事——孝经鼎

2018-09-03  本文已影响7人  岁惜

      每一位来过南京的朋友我想九成以上的人都到了中山陵,但是可能看到孝经鼎的也许五成都没有,我身居南京,所以有机会去中山陵无数次,还是后来特意寻了一下,才得以发现。这么大个鼎,如果提前你没做功课,不是有意去寻,还就是看不到。

      孝经鼎位于中山陵正南面,就在中山陵博爱牌坊的对面,通常我们会直接步入牌坊墓道,这时你停下回头向正南方向搜寻,你就可以看到了。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后,戴季陶和国立中山大学全体同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决定捐资铸造一尊铜鼎,安放在中山陵前,因为鼎内有六角形铜牌,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称孝经鼎。       

      戴季陶(1891年—1949年),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1927 年4 月12 日,戴季陶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政变,他为蒋介石制定了《离俄清党谋略纲要》,公然举起反共大旗,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1949年2月11日,解放战争结束前夕,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

        关于戴季陶,有个解不开的迷我们不得不说,就是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纬国到底姓蒋还是姓戴。1914年,将介石在上海计划发动武装行动,因败露而和戴季陶共同流亡日本,期间,戴季陶结识了当地护士重松金子,1916年,金子产下一子。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社会的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逃的革命党纷纷回国。1919年,金子带着已经4岁的儿子从日本来到中国投奔戴季陶。戴季陶下笔千言,却天生惧内,戴季陶的妻子是名门出身,是远近闻名的“河东狮"。戴季陶很怕自己的妻子发现这个日本女人,便说服日本女人回国,但是女方却不愿意将4岁的孩子带走。戴季陶生怕孩子的事情被妻子发现,但是又苦于无处安置。只好托请好 友蒋介石认其为子。蒋介石为此子取名纬国,送予侧室夫人姚怡诚抚养。

      但是戴季陶却曾公开对此否认过。1943年11月12日,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发表过一次事关此事的谈话。戴季陶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我和校长( 指蒋介石 )共居一室,雇一日本下女服侍生活。那日本下女供奉得我们非常体贴,于是我们两个青年人竟然遏制不住自己,就和她同居了。我因为过去在沪长期纵欲,已经染上恶疾,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翌年日本下女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校长的二公子纬国。我看到校长连得经国、纬国两子,而我犹是伯道无儿,常自恨自悲。几十年来每想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痛恨自身青年时期的荒唐。"这番话,否定了蒋纬国系他与重松金子所生的传闻。

        各类传闻不绝于耳,蒋介石与戴季陶这对难兄难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迷,怕是难解了。

        就是在这个戴季陶的带领下给中山陵添了一个新景致——孝经鼎。孝经鼎由金陵兵工厂铸造。(金陵兵工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原是1865年,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筹建的金陵制造局,在1929年,国民政府时期,金陵机器制造局 改称为金陵兵工厂,2007年,变身"1865创意产业园"至今)1932年4月,戴季陶以书面形式特别关照设计部门,提出制鼎的具体要求。1933年5月7日,在铜鼎奠基仪式上,戴季陶将一只铜箱共同放入石匣中,铜箱面刻戴季陶所书的《总理遗嘱》,箱内贮存着中山大学师生所恭录的《总理遗教》。铜箱放入石匣后,由戴季陶将水泥注入石匣内封固,然后,将石匣放入距地面深约三米的地基中。

        《总理遗嘱》是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遗嘱。是1925年孙中山病卧在床,弥留这际,由汪精卫(中山陵园官方讲解词所述)于2月24日写下的。据说孙中山很满意内容,一字未改,于3月11日在妻子宋庆龄的协助下补签了字,翌日逝世。内容是这样的: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现今许多人朗朗上口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语的典故就是出自此遗嘱这一部分。 1940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被尊为民国的国父,因此《总理遗嘱》又称为《国父遗嘱》。

        遗嘱还有两份,一份《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另一份《致苏联遗书》,据说是孙中山英文口述的,主要意思就是希望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总理遗教》是一本书,是孙中山生前所著,宣扬三民主义,所讲的都是做人立业、治国平天下的要道。

      孝经鼎为青铜铸造,造型别具一格。整个鼎高4.25米,腹部最大直径1.21米。铜鼎处观为圆形,三足两耳,由三节构成。鼎壁的一面铸有“智、仁、勇”三字,“智、仁、勇”是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军人的要求,他要求革命军人必须区别于一切为军阀卖命的旧式军人。所谓“智”,是要求革命军人能够时时明辨是非,知道 为什么打仗,为谁打打仗;军人的“仁”是要求革命军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心,能够为国尽力;军人的“勇"有敢于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牺牲和“成功、成仁”的决心。这三个字后来就成为国民党时期一种高尚的精神的标志。鼎的另一面铸有楷书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这是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 的中国人的八德。十年动乱中这八个字被磨去,今仍可见痕迹。为了安置这座孝经鼎,特地在目前这个位置建了一座鼎台,石台平面呈八角形,石台中央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的圆形石墩(又称鼎座),铜鼎就放置在这个石墩上。

        铜鼎和石台堪称珠联璧合,不可分离,不过在“文革”期间,孝经铜鼎从石台上被拆下,运送到中山陵园工程队的院子里保管,而将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安放到此石台上。直到1985年03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60周年前夕,有关部门方将孙中山铜像迁到藏经楼孙中山纪念馆广场,孝经鼎才又重新安放在原石台上。

        历史风云变幻,如今,孝经鼎安静了守在中山陵旁,不管你看不看得到它,它就在那巍然屹立。如果你不幸在游览中山陵时错过了这里,希望此文能弥补你一些缺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