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闻一多履历看现代职场生存法
今天想从闻一多先生的履历,来探讨如何适应职场中的斗争。
从《杜拉拉升职记》开始,到现如今各大职场热剧,主人公的励志故事,往往带着主角光环,于攻势猛烈的办公室斗争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无畏胜出。
现实职场中,无论在企业事单位,外企还是私企,家族企业还是上市公司,涉及钱权利的派系斗争,确实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主角光环,也因此在职场生涯中捉襟见肘。
对比一下,有的人混的如鱼得水,有的人则只能退避三舍,或者另谋他就。那么,后者就是能力不够,或者适应力不足吗?
非也。

最近我在看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故事,很受启发。
闻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院长时,在传统国学和新文学两种学派的斗争中,实在难以适应,毅然辞职离校。
后又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怀着一腔热忱,呕心沥血,却因在几次学潮中站在校方的立场,成为被攻击的主要对象,满心委屈和沮丧中离开了青大。
有过武大和青大的经历后,他发现自己特别不能适应复杂斗争和人事纠葛,这绝对是他的短板。于是“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就不能不转向内走”。
后来回到清华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就谢绝了中文系主任的职务。从此,埋头书案,潜心治学,像苍松一般“猛烈地”,像西山一般“静默地”工作。
“向内”的路越走越宽,无论是讲课也好,还是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成果,都收获颇丰。冯友兰与叶公超后来谈起当代文人,都认为“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一多是当时的唯一底成功者。”
受闻先生的经历启发,面对复杂的职场人事纠葛,我总结出来如下经验:知己知彼,以进化求适应,以不变应万变。
也就是说:
对内,我们要明晰自己的短板;对外,要充分了解所在环境。
在踮着脚尖能够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求仁得仁。
在蹦起来也遥远如天际,觉得已触及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或者不愿不想另换一个性格的情况下,保持初心就是最好的适应。当求之不得时,可以换条路走,也许就踏出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