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战争和徭役: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一首征夫的诗,表达对自身遭遇的怨恨。
一怨命运不公平。君王们争王争霸,百姓们受苦受难。击鼓练兵,别人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挑土作城,偏偏挑选我到南边去打仗。筑城虽然苦又累,毕竟没有生命危险。打仗可能随时送命。一不为家园,二不为亲人,三不为功名,打仗究竟为什么?
二怨有家不能回。跟着孙子仲将军去打仗,平定了陈国和宋国的矛盾,幸免于难的我本以为可以平安回家,哪知道队伍不解散,回家之路眼看遥遥无期,家中的田园想必已经荒芜,娇妻弱子如何生活,想起这些腹内焦虑,忧心忡忡。
三怨风餐雨宿苦,出征时带走的那匹马,我也把它弄丢了。找啊找,找遍了南北东西,它已逃到森林中。 这可是家中唯一的马,既可以骑人又可以套车,我要拚命找到它。没有了那匹马,战争上我如何保生存,没有了那匹马,千里迢迢我如何把家还。
四怨违誓愧对爱。离开家乡久又远,活着回家难又难,曾经我对你发过誓,要和你生死相依长相守,白头携老不分离。可如今我俩隔万里,对天誓言化成空。
这是一首祈盼幸福的诗,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围绕着我的愿望展开,我最大的愿望是与爱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第一章中“我独南行”的“独”字表达我心中的不愿,接着第二章“不以我归,忧心有忡”,从开始的不愿到这里的忧心,感情更深了一步。那么家里有什么呢?让我如此忧心。第三章不仅家里让我忧心,由于风餐露宿,从家里带出来的马又找不到了,没有了马,战争上死亡的可能性更大,这不仅仅是忧心,几乎是让人绝望。第四章开始反转,绝望之中想起与爱妻的誓言,那种情意绵绵,海誓山盟,这是唯一支撑我活下去的信念,是心底最强烈的希望。最后面对现实,爱不得,恨不能,怨恨和悲愤充塞胸怀。
这是一首反映春秋时期国与国征战不休的诗。
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毛诗序》,认为是卫国公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同年秋天,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是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不管诗的背景哪种正确,都表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