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38

2018-07-31  本文已影响58人  洪丰乔

6.5陶冶——语文分享教学的生命乐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同时“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回旋激荡、翻腾奔涌的是人类精神的急流,传播燃烧的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圣火,它照亮人类黑暗的历史隧道,使人类摆脱愚昧、野蛮和和无知,走向文明、情爱和智慧的殿堂。而走进殿堂的唯一路径是教育,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教育意味着一场极其深刻的精神变革。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运用人类的客观文化精神,形成个体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最后形成和塑造个体的整体精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过程,它不仅突现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对个体进行着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和心灵的洗练。语文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优势,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陶冶功能,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体生命生成,给学生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家。”

陶冶,是一种生命的乐享,是一种关注情感在人的学习中所起作用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语文分享教学的一种追求。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大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教育就是用体操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而语文又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松弛、修养和愉悦。在陶冶中,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和优美、理智融为一体。卢梭在《爱弥儿》中更是提倡教育需要顺应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心灵的陶冶,在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闲云野鹤、鸟语花香中徜徉,在清泉飞瀑、红花绿叶、大漠炊烟中沉醉,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样,我国几乎所有教育家都是提倡教育的愉悦性,强调情感的陶冶和心性的滋养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一直倡导自主自觉的乐学思想,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本’教育观念。”《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生要乐学,教师也要乐教。当然乐教之前,教师也要乐学,所以才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才能“循循然善诱人”。“我国的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学记》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乐学思想。《学记》从乐学的反面——苦学给学生带来厌学的后果,进一步揭示情感因素对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在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学记》又提出愉快教学的具体方法——‘喻’:‘导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只有达到‘和易以思’才‘可谓善喻矣’。只有教师的‘善喻’,才能促成学生的乐学。”至于以后名家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宋代的张载、程颐、程颢和朱熹,甚至朱熹不但肯定了快乐情绪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明确了学、习、乐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学习的一般规律:学(知)——习(熟知)——乐;明代的王守仁充分肯定了乐学的作用:“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至于近现当代的一些名家,如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和叶澜等等,都对乐学做过精彩的论述,甚至亲身实践之。

语文分享教学,就是要关注语文学习的陶冶性,不仅让学生乐意学语文,也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提高语文的素养。教育本身就是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这全面发展中,生命的快乐成长应该是中心环节。过去相当长时间中,我们语文普遍侧重于学得,但是却忽视习得。因为一味强调对知识的识记,“却不及感受、体验、悟识、编码、创造的层面,它可以靠灌输和记忆物化为卷面的学绩,却基本上不可能促成学生学力、智识、情意的生长。”语文是生命的载体,处处都流淌着生命的精彩,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让课本中隐形的生命与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命、学生的生命碰撞共鸣。教育是为了促进生命成长,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陶冶生命而进行的活动。如果从关怀生命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阻挡的使命。如何塑造人的灵魂和人格,构筑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凸显对生命关怀,开拓人的生命意义,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成为语文教学说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其实我们语文的本身就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料,绽放着生命的跃动,浸润着对生命的感受,闪耀着生命的光环,同时,我们语文教学所面对的也是一个个富有朝气和激情的鲜活的生命。曾几何时,我们一直把满含生命的语文,肢解的支离破碎;曾几何时,我们把富有情感和灵性的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太缺少生命的关怀了呢?致使学生不爱语文,甚至讨厌语文。该是时候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该走出困境了,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独特性,建构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教育终极使命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陶冶中乐享语文!语文中的文本,不管是什么文体,不管是何时作品,不管是何人的作品,都浸染着生命的色彩,积淀着生命的精华,充满着生命的情趣,饱含着生命的意蕴,都可让我们陶冶其中。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去遵循陶冶的乐趣,非要追求条条块块知识的枯燥呢?为何不去遵循学生生命的需求,非要追求语文外在的知识点呢?在《离骚》中,我们可以陶冶屈原那生命的求索动力;在《报任安书》中,我们可以陶冶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的生命姿态;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可以陶冶那爱国的胸怀;在《荆轲刺秦王》中,我们可以陶冶义士的慷慨悲壮;在《兰亭集序》中,我们可以陶冶作者那生命的豁达;在《滕王阁序》中,我们可以陶冶那自然的纯美。即使是议论文,我们照样可以陶冶:在《劝学》中,我们可以陶冶生命进取;在《过秦论》中,我们可以陶冶那仁义的无价。同理,《记念刘和珍君》能让我们陶冶于爱的深沉;《小狗包弟》能让我们陶冶于人性的珍贵;《 荷塘月色》能让我们陶冶于生命之苦闷;《故都的秋》能让我们陶冶于文化人的清、静、悲凉;《胡同文化》能让我们陶冶于文化的深沉;《边城》能让我们陶冶于爱情、人情的纯洁。《老人与海》能让我们陶冶于生命的坚韧和伟大。语文,陶冶的价值,无处不在。几乎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个物、每个人,无不折射出生命的激情,让我们陶冶于其中。这就是语文的美好。

语文分享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享受这些美好,给他们生命以滋养。在潜移默化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提升他们生命的质量。在文本的陶冶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人生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