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历史时刻——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情概述(3)
科教座谈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高校的招生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由于文革的关系,国家已经有十年没有举行高校文化考试。当时的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基层推送的工农兵学员,质量问题根本不能保证。要不要恢复高考,提上了座谈会的议事日程。
没有人比邓小平更清醒的认识到,国家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人才危机。他说,国家急需人才,一天也等不了了。可是,人才从哪里来?中国自唐以来,在选拔人才上推行的是科举制度。公正的说,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虽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管理人才,但是它体现了公平竞争,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咱们国家从文革开始就取消了高考,而且长达十年之久,它意味着,我们自动取消了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
问题非常严重。参加座谈会的都是国内著名的专家教授,在恢复高考这个问题上,很快就取得了统一认识。
但是,恢复高考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按教育部的意见,本次高考主要是面向应届毕业生,这个比例要达到百分之八十。然而,有人反映,当时的应届毕业生,绝大多数只有初三水平,尤其是数学,许多高三的学生连一元二次方程也不会做,根本不能保证生源质量。邓小平派出了以田志远为首的调查小组,对北京三十所中学做了调查,调查结果与前述的反映一致,所以,田志远建议应该面向社会招生,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应该在20%。
正在这个议而未决的时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籍教授丁肇中来访。
邓小平问丁肇中:美国在大学招生上,有什么限制?比如年龄?
丁肇中答道:美国在大学招生上基本没有什么条件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加高校考试 ,有许多五六十岁的人在读。但是,美国大学奉行宽进严出的原则,进入大学的门槛很低,要获得毕业证书很不容易。
邓小平又问 ,听说,你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还带了许多研究生,我们可不可以派一些留学生去你那里?
丁肇中当即表示,非常欢迎。
接着,邓小平向丁肇中坦陈,中国的高考面临着生源质量的棘手问题。
丁肇中说,邓副主席,在生源这个问题上,中国可是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邓小平问,这个巨大的财富,指的是什么呢?
丁肇中说,中国有两千万知识青年啊。
邓小平对身边的人赞道,还是专家厉害,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要害。
其实,邓小平早就看到了这点,他的想法和丁肇中不谋而合,只不过,丁肇中的来访,更加坚定了他要在文革以来第一次招生中面向社会、面向知识青年的决心。他断言,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管理人才和建设人才,就在这些人中间。
真是一人身系天下安危!恢复高考,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尤其是知识青年,66、67、68届的高中生(老三届),都过了原来规定的报考年龄,有许多都成家有孩子了。
其次 ,是招生原则。教育部规定了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在讨论这个原则时,邓小平对教育部长刘西尧说,你这个四条,我只取其三,把"单位同意"去掉。他说,如果单位不同意,或者领导的脾气不好,考生怎么办?他还要求加上"婚否不限"这一条。
再次,是高考政审。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教育部对于考生的政审很严格,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邓小平看后说,这个文件太繁琐了,我看,只要考生爱这个国家,表现好就可以。当时有人说,如此一来,不在监狱关着的都可以报考,还要政审干什么?是不是过于简单了?邓小平呵呵一笑,就是要简单啊,这有什么不好么?转而,邓小平愤怒起来,说出了石破天惊的一段话:文革以来,我们在对人的评价上有许多条条框框,最荒谬的是什么?是血统论!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邓小平站了起来,喊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吗?要我说 ,绝对不是!所以我们这次政审,就是要给那些受所谓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所牵连所影响的有志青年打破枷锁,让他们有个好好学习的机会,以后的招工、征兵和提干,都应该如此。
邓小平这个大胆的决策,不但使当年很多参加高考的学子受益,而且,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