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李白诗中的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曾被选入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从这首诗中,我知道了谢眺和北楼。也是从那时起,我就向往着有朝一日也像李白一样,在天高云淡的初秋时节,登上谢眺北楼,去欣赏“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那如诗如画的宣城美景。
2012年9月,我乘上了开往宣城的长途车。此时已是“立秋”之后,与李白登谢眺北楼的时间应该是比较接近的,但江南的立秋季节,与北京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天气依然很热。当我来到谢眺北楼的时候,虽然已是下午14时50分,在没有树荫的广场上行走,依旧挥汗如雨,丝毫没有秋高气爽的感觉。
谢眺楼位于安徽省宣州市区的中心地带,现已辟为谢眺公园。公园东临青年路,南为叠嶂中路,西接锦城北路,北通木直街,成为很受宣城人民喜欢的休闲、娱乐的场所。
下图、谢眺北楼前的府山广场,左侧的白色徽式建筑,是宣城“梅文鼎纪念馆”(本博客有专文介绍)。
下图、在府山广场南侧的谢眺塑像
下图、这就是著名的谢眺北楼,匾额“ 谢朓楼 ”,沈鹏题
谢朓楼如今并未对外开放。我推开一层的北门,看到在昏暗的楼中,一位老者在桌子上独自摊开扑克牌,似乎是在玩接龙的游戏。看到我进来询问是否可以登楼,急忙站起来,把我挡在门口,不教我进去。我拿出相机,想拍摄楼层正中间黑色大理石屏风上镌刻的“谢朓楼碑记”。老者似乎更加愠怒,双手伸开直接挡住我的脚步,挡住镜头,没办法,我只好悻悻地退出了。
没想到我千里来寻谢眺北楼,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冷遇。不禁有些愤愤然了。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像谢朓楼这样人文荟萃之地,这位值班老人,似乎不应算作“刁民”之列。然而给我的印象却是很难与之沟通的。
退出楼门,楼南、北部的树荫之下,数十位当地市民,分为十几个团体,大呼小叫地玩着扑克牌。这里已不是你发思古之幽情的所在,而是变成各色牌友们休闲娱乐的地盘了。
下图、谢朓楼台基阶下的石狮,与我们在北方建筑中看到的石狮形态迥异。
下图、这是位于谢朓楼左侧的“ 怀谢亭 ”,大概是依据李白那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意而建的吧。
怀谢亭内有人赤裸上身,躺在“美人靠”上睏觉,双脚“去靴”,散发着异味。李白的“中间小谢又清发”之句,可以改为“中间脚气又挥发”了。
据说,在谢眺楼二层,有谢眺的半身塑像,对于我来说,也是无缘可见了。
仰望谢朓楼,忽然记起李白在谢眺楼写下的一首名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戏改为:“拒我进者,值班老叟不可留,关此楼者、若对先辈实堪羞。蓬莱文章今在否,想瞻小谢渺难寻。俱怀愤懑转身归,欲诉愁怅恨无门。---”
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下图、宣城“梅文鼎纪念馆”
附件:关于谢眺
谢眺(公元464~499年),南朝南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竟陵八友”之一。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关于“谢眺楼”
谢眺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谢眺楼位于宣州市区的中心地带,现楼四周已辟为谢眺公园。公园东临青年路,南为叠嶂中路,西接锦城北路,北通木直街,成为宣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谢眺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494年—496年)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在任期间理事、生活于此。曾作《高斋视事》诗,又作《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篇。
唐初,宣城人民为怀念谢眺,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府衙之北,故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于天下,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为“谢公楼”、“谢眺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
唐代白居易曾随长兄白幼文寓居宣城,并作有《窗中列远岫》一诗,抒发登谢眺北楼的观感。该诗被当时的宣歙观察使所知,大为赞赏,并举荐其赴京应试,得中为第四名进士,从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还作有《寄题郡斋》诗曰:“……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唐咸通末年(公元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并复名“高斋楼”,也作题记。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知府鲁一员,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眺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现已复建如初,重现昔日风采。
李白与谢眺“北楼”
李白一生中曾七次来宣城,都不忘记要游敬亭、登北楼,先后写下几十首诗篇,在北楼上吟诗为多。他写的《宣城谢眺北楼践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已成为千古绝句。恐怕从来不念诗的人也会念上这两句!
李白追踪谢眺,历代文人如白居易、杜牧、韩愈、文天祥、欧阳修等等都追踪李白和谢眺。千百年来,他们象走马灯似的来宣城,无不登此楼览胜怀古、吟诗作赋。从现有诗集中可查他们在谢眺楼的诗文就有130余首。此后,谢公楼、叠嶂楼、古北楼、北望楼、谢眺楼等楼名皆因诗而生,随诗而传。宣城与谢眺也就扬名天下了。敬亭山因诗扬名被称为“江南诗山” ,那谢眺楼也因诗而传名,我们称谢眺楼为“江南诗楼”恐怕也不为过吧。
改革盛世百废俱兴!为使这座千古名楼再现宣城,1998年,原宣州市人民政府毅然决定:将50年代在此遗址上建起的烈士纪念塔拆迁到敬亭山风景区重建。耗资百万元,按原楼图形重新恢复了这座千年古楼。
朝夕可见不为鲜,思念良久格外亲。如今的谢眺楼,你看它楼基落高台,楼顶插蓝天、秀美挺拔,古朴典雅。它屹立在绿树丛中,浓溢着古色古香。谢眺楼造型更显别具一格。它上下两层,四面开门窗。窗是四扇二开格子窗、门是六扇三开格子门。上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楼体和走廊都是二十根圆柱落地。但你从四方看去,却都是六根圆柱支撑。走廊外沿又设20根一米多高的大理石栏杆绕楼一周。大理石楼面、大理石回廊。使整个谢眺楼构成严实的整体。楼的正南方筑有36层台阶伸向楼前的广场。谢眺楼的塔顶也与众不同。山字结构。从四方正视它皆是个“山”字。山字尖端各有一条龙头却高翘着鱼尾。它在这里向人们表述着我国古代龙与鱼故事。谢眺楼楼高30余米,二层楼厅,每层正厅都是四根圆柱落地撑天。下层正厅大理石屏风镌刻着“谢眺楼碑记”,上层正厅端放着谢眺的雕像。让人看上去就知道他是一位超脱世尘的文人雅士。
改革盛世百事兴。自谢眺楼恢复后,这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府专门设立的谢眺楼管理处,热情接待络绎不绝参观者。而今,具有宣城市现代化城市标志性的宏大工程“府山文化广场”己经建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来广场锻炼、休闲和娱乐。谢眺楼景区,她就屹立在这个广场的最高处,向游人讲述着她古老的故事。
门票:谢眺公园免费开放。但谢眺楼暂未对外开放。
交通:宣城宣州汽车站-谢眺公园,可乘坐3路公交车,在“老十字街”下车,沿木直街西行约200米即到。
原题:(原创)李白与谢眺北楼 2012-12-31 11:47 发表
2018.12.31 阅读(1041)| 评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