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开示/通澈禅师
1.【修学的开始】
我们修学佛法禅法,第一个从放下我慢开始,从当下谦虚开始,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真正有一个谦虚的心,才可能踏上修学的高峰,否则的话总会被这个凤吹到。这种谦虚是修行的一个基本素质。不要成天讲自己,不要成天认为自己修行的好,不要用自己所执的什么东西而去轻慢别人,轻慢众生,这个要不得。我们应该修得越多越空,也就是说我们修的越多放下得也要越多。
2.【修行修心】
修行,总而言之是一个修心得过程,怕得就是我们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心,这很麻烦。你找不到自己的心,不认识自己的心,自己犯了错误不承认,你怎么去改啊!你修学一切东西,是在于对内心的认识,解脱,是内心世界的解脱。如果你的内心世界解脱了,无论你身在何种环境中都是解脱的。如果你的内心不解脱,你走到哪里都会烦恼重重。
3.【善根从哪里来】
人的善根从哪里来?人的善根从清净心里面来。何为清净心?就是没有喧闹扰动。心很清净的时候,才会产生出正的东西,善的东西,慈悲的东西,一切好的东西。如果心不清净,特别被五欲,五蕴所笼罩的时候,欲望炽盛的时候,正的,善的,好的东西是出不来的,而业障就会来的。大家一定要知道啊,心不清净了,你的身就要变。身变了,你的业障就要到了,业果就要到了。修禅法不容易,但是只要耐心地,静静地去修,确实能得到无上的利益。
4.【六度】
行六度让你度什么?是让你度自己,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不是去度别人。你度谁啊?我们一直讲,要度尽天下众生。度什么?度自己。我们修禅就是这样,六度波罗蜜度的是自己,度的是自己这个心,一定不是度外相,也不是度某某人。把我们自心的一切无明烦恼舍掉,这就是布施。心不起,心如如不动就叫持戒。
5.【如如不动】
不能说如如不动,最后我们修成一个无情之物,修成草木瓦石,不是这样的。所以,如如是指万缘上的不执著,万缘上的不动。也就是说,吃饭的时候你也得吃,睡觉的时候你也得睡。我们说这个吃饭,不吃饭的时候就会饿,这个饿也是妄想,是不是我们就不吃饭了?不是这样。这个如如义,是看破了事物的本质,最后达到自己的心如如不动。
6.【不坏世间而超世间】
我们修一切佛法,是不坏世间而要超越世间,不能为世间的五浊所转,不能为世间的恶相所转,我们要不坏世间法而超世间。如何超越这个世间?我们即使是在统治阶层,在官位上时,我们没有官相,官心,我们不论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我们的心是平等的,这是一种超越世间。虽然是有钱人,但是大家的心是平等的;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的心也是平等的。我们位高权重,我们不傲不慢,体恤下情;我们无权无势,我们也不卑不亢,我们这个心平等。世间万象的差别,世间相的差别,有它世间的道理,但是我们的心是平等的。
7.【自度】
如何自度?就是转我们的那些妄念,转我们那些虚妄的东西,那就是自度。用什么样的法门自度?这个法门对我们禅法来讲,其实没有法门,这叫壁立千仞,禅门无门,这就是禅法。如果你想找一个法门,在这里没有。禅法不假方便,改变你自己,当下即转,不借任何东西。就像我们痛苦来临的时候,当我们有求不得苦的时候,怎么转?就是你心里面放下,你就不苦了。你放不下,你就要苦到底,就这么简单。不假方便就在这里,当下放下就可以了,当下转了就可以,这就是禅法。
8.【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是谁都可以快乐起来的,你的修行高上去了,你的德行高上去了,心宽广了,承载能力增强了,这个时候你才能快乐起来。不然的话,没有真正的快乐。不是别人让你快乐,你自己都不能使自己快乐,自己恨自己都想去撞头。所以说,真正的快乐是修来的,不是一个凡夫的心,想得快乐就能得到得。
9.【无言寂寞】
修行就是要无言寂寞,寂寞就是不扎人堆。我们要无言寂寞,不说话,就在那里寂寞修道,无言寂寞很关键。念念向里思看,向内心思看,念念观己心,念念觉察自己。功夫怎么来的?就是这样慢慢地修来得。念念观察,念念观察,终日无言寂寞,念念观察自心,逐步逐步地这个功夫就有了,你得这个菩提工夫,你的智慧逐步地就有了。
10.【见如来】
我们求如来是求什么?就是求诸法得觉悟,求对诸法的义理的深刻了解,深刻的洞察,这个就是见如来。就像我们去拜佛供佛像,佛像供的庄严不庄严,与佛像没有关系,与我们供佛的心有关系。他的庄严代表你心的庄严,他越庄严,是你的心庄严,对你心的庄严,就是对你心的觉悟。所以你供佛,供佛就是法啊,你觉悟了真正供佛的含义,你才是真正的供佛。
11.【不放逸】
学什么呢?学习不让自己的内心放逸了,不让自己的邪执的东西又把你那点光明覆盖了,就是通过学习,让你内心的这种精进,本明,正念,正行的东西保持住,不要让他退转,不要让他老是一会儿坚定,一会儿迟疑,进进退退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地把它纠正,这样日久月深,才能形成一个坚固的东西。我们修学要是能天天在寺院里,保证三十年用功,我们能做到吗?如果那样,那就肯定了不起了,自然就成就了。就像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你带业往生以后,只要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所有的业力都消了,自然就不退转了。其实指的就是环境,就像我们能在这个寺院里待上三十年,或者待上三百年,自然就不退转啦,自然就等于到了极乐世界了,就是这个道理啊。
12.【即空即有】
我们看《阿弥陀经》的时候,总觉得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这不就是有吗?我们就执著;当我们看到《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又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些都没有错,这就是我们心性的问题,心有变易。所以,面对佛法未闻,沉溺在五欲六尘之中,没有觉悟的凡夫之人,你给他讲什么?你就要讲有,你要讲有三世因果,一切先从有上来讲。等他修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他讲空。当然,这个谈有谈空,也没有一定的次序,不要认为一定是先有后空,也可能是先空后有,或者说即空即有。这些东西都不在相上,在心上,这些东西是对治我们的心,智慧在这里产生,重要的是,这一切的法,你不要去执著。
13.【检查自己的心】
一切法是以心为首。我们修行的人就是修我们的心,禅修每一期都反反复复地讲我们的心,但是我们自己却很麻木。你要对自己的心念好好地观察,去找它的毛病,这个才是你成长的过程,这才是你修法的圆满过程。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是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贪嗔痴慢疑,自私自利,要多不好有多不好,因为我们要时时刻刻地检查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往往检查不出自己的毛病来,这是因为你觉得你的心很好。你很满足你的现状,认为没有需要进步的地方,没有需要完整的地方。这样修道无益,不增长你的智慧,不增长你的福报,不增长你的道业。所以我们一定要检查自己内心,你时刻地要体察,一定要去找出自己的毛病,这样才能成长,这样才是修行。
14.【儒释道】
儒释道三教都是从自性中起作用的,都是来源于自性。就是因为人的根机和知见不同而分成了三教,因为人的根机和知见差异而分成了三家,机见差别成三。就是说各家角度不同,各家的思想不同,各家的立场不同。比如儒家,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面起作用。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道家是从自然无为上面起作用,从玄妙上下功夫。佛家是从人的本性上面下功夫。因为用的不同而有三家差别,但是不管怎么用,都是自性起用,万法皆是从自性起用。
15.【不讲话】
最好的禅师就是不说话,真的修行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不讲话!讲什么?没法讲,讲的都是错的。讲,反而会引起众生的迷惑。你讲,他就能明白吗?你讲,他就能做吗?因为一切真理都在自己的自性里,都在自己那里,你讲他就能得吗?只有他自己想得,自己剖开自己,他才能得到,问题在这里。你要让他自己觉悟,把自己得觉明本体剖开,他才能得到解脱,否则的话,他如何能得到解脱呢?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不讲,越是半桶水的人越讲,就怕别人不知道他知道,越能讲的人,越显摆的人,越没有多少东西。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心地上盛不住那点东西。我们修禅法,你修得深不深,妙不妙?你不用刻意地表现,没用!越表现说明修行越不够。还用你刻意表现吗?越造作说明你心地上越没功夫。
16.【诵经要用心】
我们总是著经,什么经最灵验?诵什么经功德最大?老是在辨别经论的高下,却永远不反观自己用何心持经,世人迷就迷在这里。老是说,我持哪部经功德最大,我持哪个咒最灵验。老是认为法有大小,经有高低,就是不会反过来想自己的用心。这一点在我们修学佛法中非常突出。就像我们诵经,我们诵经用心如何?这是关键的问题。
17.【消业障】
我们在修行中,大家都说怎么消业障啊?总是在寻找消业障的方法,吃素,念佛,磕大头等等。从来不去寻找开智慧的钥匙。你没有智慧,怎么消业障呢?你自己不能见性,你怎么消业障?并不是一切相法就能把你的业障消掉,并不是执我,执相,执法就能把你的业障消掉,可能你越执著,你的业障越重。你不见性,一点儿业障也消不了,如果你见性,你所有的业障全部能消除。同样是说,你的般若智慧越高,你的业障会越少。所以这个要靠什么呢?靠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你的聪明才智,是你本体里的心智,本体心智体现了达,是靠这个去消你的业障。不是靠外相,也不是靠法相,就能消掉你的业障。这个一定要明白。你在觉悟自己自心的时候,就是在消业障,这是一个真正消业障的过程,你觉悟的同时,就是在消业障。你的心地上能见一分真,就能消一分业障,见真的同时,你就在消业。即使你有五无间业,过去所犯五无间的重罪,只要你能在当下见性觉悟,能随处作主,不向外求,自觉自性,一切业障都能消掉,自己解脱,自为解脱大海。
18.【正知见】
这个正知见,一定是你经过觉悟,修正以后而产生的,这样才能形成你自己的正知见。真正的正知见,同时也是我们见自性的一种表露。如果我们不转妄念,随妄产生出来的知见,都不是正知见。比如你的思维,你的见解,这个统统不能称为正知见。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你知见正的一个过程。所以,求一个真正的见解很不容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见是正确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见没有错误。我很善良呀,我很好呀,我很精进呀,我心也很大呀,我也菩提心具足啊,我慈悲心也很大呀,我也平等待人等等,包括在待人处事,自性觉悟的过程中,都觉得自己很好,自己很好,这个知见就已经错了。这个真正的见解啊,是需要修证出来的。
19.【无依之身】
禅法是一种无依,佛是无依之身。我们修禅法,壁立千仞,没有路,没有梯子,怎么出去?这是需要我们参的,需要我们考虑的。我们怎么出去?不要路,不用方法。不弃一法而不拘泥于一法。不向外驰求一丝一毫。就是说,从天上掉下一根绳子,要拉我上去——不要,不需要!这才能出去。你有这个见解,才是真正见解。你千万别学着:我心力不够啊,还是求佛来给我解决一切问题吧!佛给你解决不了,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
20.【大丈夫】
大丈夫,是有修行的见性成佛的大丈夫。你不要光是讲这个讲那个,论这个论那个,不要光是口头上论道,光是思维意识过日子。大丈夫是在心地上下工夫,莫要论主贼,论是论非,论一些事相的东西,光是讲。这个禅法是大丈夫所学的,大丈夫首先要威武,心大,心直,不疑惑,这是根本的一些条件,当然女人也可以修得大丈夫,也能修得大丈夫相。总体来说,如果你心量小,你是很难修得成就禅法的。
21.【真佛真法】
我们心地幻化,心地的强大,内力的强大,心力的坚守,这就是佛。这就是真佛!所以,这种佛是无形的。自心的无依,自心的觉悟,不被五欲六尘迷惑颠倒,这就是佛。这就是真佛!何为真法?法就是能引导你,让你的心清净的,能让你的心觉悟的,能让你破除迷惑颠倒的,这就是法。你不著,就是法。真法是无相的。你著相,就不是法。著相的东西根本改变不了自己本性。那么,禅法里面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本性的东西。这是禅修的一个根本要旨——改变自己的本性。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禅修是从心上下工夫,一切奇巧,一切巧慧,巧法,乃至一些花花的东西,这皆不是禅法。很多人迷惑了,到底怎么修啊?说佛也不能著,法也不能著,一切都不能著。那到底怎么修?经还诵不诵?坐还打不打?佛还拜不拜?一切功德做还是不做?不知道了。其实我们看祖师说的,你慢慢就会明白。于事中,你得离事。若离不开,你做与不做,都没有功德。
22.【坐的境界】
从起步来说,我们首先要把自己融入到坐的境界当中来,就是坐在这里,融入到这个坐的境界中。这个坐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你坐在那里以后,慢慢地感觉到自己不累了,这就是一种融入的状态,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标准。你要能坐住,坐在这里你不想往外跑,要融入到这个坐的境界当中,让自己处于一种很安详的状态。 不要让自己产生一种很累、 很急迫、很不自然的心态,要把自己的这些东西都克服掉。只有你不断地调整了自己,克服了这些浮躁急迫的东西以后,才能进入坐的状态。
23.【喜寂静】
禅修首先要把我们这个嘴给禅定了,把你的嘴禅定住,把你的腿也禅定住,嘴也讲禅定,腿也讲禅定,先把你的六根给禅定住。我们现在用不上功的原因就在这里,心散漫,放逸散漫。自己要耐得住寂寞,你才可以修禅,我们看修禅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讲话和少讲话,知道修持。少语喜静,耐得住寂寞喜寂静。
24.【心地功夫的验证】
心地上工夫的深浅,首先是你对这个三界的真实相认识够不够?你能不能认清世间出世间,三界内外的真实相。这个世间的真实相是什么?你认识的深与浅、广与狭等,这就是决定你心地上的工夫。再就是你的妄想,你能不能破除你自己的妄想, 你能不能破掉自己的妄想。有的人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妄想,自己都分辨不出自己的妄想,所以他破不掉,他破不掉自己的妄想。因为他自己都不觉得这是妄想。
25.【空落落】
其实这个修行,整个来说依法而成就,但在禅宗这里,却无有一法可以成就,当然说,所有这个万法之中,离开了万法你不能成就,但是你的心若执著法,而想成就此法,你却永远成就不了。无一法而能成就,离万法也不得成就,我们在修行中,如果能无着落地修行,无着落地精进,这是真精进。如果你有着落,你有落地之处,有受持之法,你这个精进,终究还是要不得的。所以无着落处精进,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首先你的内心要空落落,你才能达到精进;你的内心不能空落落,你精进不了。
26.【烦恼与业力】
为什么起烦恼呢?就是自己处理不了世间的这些事。对这个世间的事情,不能正确的理解,不能具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所以,你会产生种种的烦恼,而且这些烦恼同样会反熏你的业力。也就是说,你本身就有业障,在经过这些事以后,不但你自己没有消除业障,反而这个业障更重了,这就是一个反熏的作用。我们现在所有的不自在,就是你心里面产生一切的烦恼,世间的这一切东西,之所以能给你造成烦恼,一定是你自己的业力所造成的。在这个世界当中,如果你解脱不出来的话,可能你就会被业力反熏,就是再造新的业。
27.【佛是什么】
你的热情在修什么呢?首先要知道你想得到什么。你不要说,我就是来想成佛的,佛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成佛呢?你并不是为了成佛而来。因为你不懂佛是什么,你怎么成佛呢?你这是打妄语啊。那你到底是为什么修行呢?你想修到一个什么地步?你想修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你想修成什么?这个我们要明确。所以,我们自己要琢磨这个事。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想修成啥。有的是为了排除自己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烦恼去修行。最终的结果是不究竟。病好了以后,这个佛法还学不学呢?还能不能深入呢? 如果你没有大的发心,没有大的机用,那可能你就结束了,你不会再学下去了。
28.【不落声色】
我们在贪嗔痴之中,而我们又不落贪嗔痴,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落声色。这个不落,不是我们说不落就不落了;这是心的微妙之处!不用说别的,如果你遇到了祖师,你去请问祖师,结果被祖师一番喝斥下来,你就得生烦恼,你就得跑掉。可能就是一句话,你就落在声色上了,你就落在心中了,你就过不了这个坎儿了。
29.【用工】
语言代表不了什么东西,但可以表现出你的心地到底有多高。你在禅法修行的过程中,你若好好修的话,自己修行的深浅等这些东西都可知。我们这个参禅啊,真的要好好的参,真的能用上点儿工夫, 能闻到点儿味儿,哪怕是糊粑味儿,也要闻到一点儿。自己真的要用上点儿工夫,在自己这个心地上真的要有一点儿工夫。你有了工夫,才会有一切的,你才会有禅悦啊。你一点儿工夫也没有,你永远在烦恼当中出不来。你有了工夫,什么能没有呢?你心地上没有工夫,是具足不了功德的。
30.【虚幻的世界】
因为在我们未觉悟、未见性之前,你所形成的任何一种思维意识都是虚妄的,都是假的,都是错误的。你会说,这不可能啊,我都活了这么多年了,那我都是在泡沫里面活着吗?其实,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确实是活在一个由自己构造的、虚幻的世界当中,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思维意识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真实的。比如说,东南西北,东南西北,本来是一个表示方位的标识,但是我们执著了。其实,这个世界有东南西北吗?你如果把它认为是永恒不变的东西,那就错了!
31.【福能摄慧】
你心里什么样的见地,你心里什么样的作用,决定着你的福报的大小。任何一个祖师大德,成宗立派者,有所成就者,首先一个, 你得有福报。福慧双修,福慧俱全。首先是福,有福才能摄慧,有福才有慧。如果你没有福报,你也不会有什么智慧。这个福报,是决定你人生是否能够成就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你有没有福报。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福报是你心地的作用,从你心地上来的。你心地上有无量广阔的天地,那你的福报,就有无量大的福报。你的心地狭隘自私,那你的福报就是浅薄。
32.【见性】
只要我们能见性,能了知自己的内心,那一切障碍都能克服,包括心内的、心外的,身心内外的障碍全部都能克服。其实,这也就是禅法。我们迷在什么地方呢?迷在具体的事相之中,迷在凌乱的事相之中,迷在凌乱的妄想、执著之中。就是你的念头、你的所思所想。你所处的环境、你的内心境界,这些从生的东西,正是障碍你成道的。
33.【自心所造】
任何你的福祸,都是由自己的心所造作的,等我们佛法修学到深处,你就知道那都是你的内心世界所造作出来的。只是我们现在还不明白我们自己的心,其实我们这个心的一丝一毫的变动,我们内心世界中一丝一毫的变动,在外面的世界中都有相应。那也就是说,你这个内心在这儿变,外面那个东西,随着你的内心也在变,都有相应。而且就是这些东西,造就了你的人生。一个人成事的大小,成事的高低,决定于什么?决定于心的差别,决定于心。你不要看外相,你要看这个境界,境界的高低,就是心境的高低。心决定着你的成就,决定着你的外面的世界。心外的世界,是由心内所决定的。 你不要认为,你外面的世界是由上天来决定的。错了!你外面的世界,就是由你的内心世界所决定的。
34.【破迷】
修禅就是破迷,破除一切执著,破除一切迷惑颠倒的东西。迷惑颠倒的东西是什么?第一是外境。就是外来的境界, 第二还有自己的妄想。破迷、破迷,就要破这二个东西,破我们心内、心外的这些东西。只要把我们心外的,心内的破掉了,那你就是破迷,那就是开悟,那就是见性。心外的世界与心内的妄想,都不是独立的,而是辩证中的统一,你心外的世界清静了,你心内的妄想也清静了、也去除了。有很多东西是一个高度的统一 ,既不能说它是对立,也不能说它相同,这就是我们心内世界和心外的世界。
35.【无所畏惧】
禅法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在整个觉悟的过程中强大起来。要让自己的心,最后达到无比的强大。自己的心无比的强大了以后,无所畏惧、大雄大力。你的心、你的内心世界能强大到那个地步的时候,你才可以不畏惧鬼神,你才可以不恐怖生死、不流转。
36.【超越自己】
禅修是什么?修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三界内外的真相,我们现在这个禅修,同样要启发我们觉悟。简单说,其实就是要让我们自己超越自己。这个东西非常难,你自己超越自己,那才是根本性的进步!你自己如何超越自己?这个超越是从你心地上的一种超越。心地上有什么超越呢?你的心要广大,心能包容。
37.【利益众生】
贵人是从何而来的?从道德,乃至从你累世修积的道德中而来的。所以,你每做一件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每做一件有益于众生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念头,这就是功德,这是不会消失的。为了众生的利益,即使你动了一个念头,哪怕你仅仅是动了一个念头,它都会留下功德,这就是功德,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就在你的累生累劫中形成一种善的东西。
38.【自利利他】
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自利利他,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不但自己得利益,也要让别人得利益,这就是自利利他。从佛法里面讲,要让六道众生皆得利益,这是一条主线,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去。修行,说难也很难,说不难也不难,这就看你的境界在哪一个层面上。我们这个心,要大到为众生服务,为利益一切众生,有这个大心的时候,你一定是很了不起的!
39.【菩萨行】
妄想如何破除?把妄想破除,一定要用现实行为,要用菩提心的行为——菩萨行,来破除你的妄想,这就是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用菩萨行,才能把你的妄想消灭了。你要想成就,只有在行持中才能成就!而且一定是在正确地行持中才能成就。从大乘来讲,其实就是在利益众生的行持中成就的。任何的妄想,成就不了道业。成就一切道业的, 一定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的行持。
40.【空性中的智慧】
禅法,首先是要让你产生智慧;第二要让你去除执著。这种智慧产生出来是要空空的,空中产生出来的智慧。这不是说你原来笨,现在变聪明了,这个不是智慧,不是这个概念。而是一种空性中的智慧, 一种酒洒脱脱的、 赤裸裸的,没有任何执著的智慧。 这就是离开“我”的一种智慧,甚至这里讲是离开“法”的一种智慧,任何一法都不沾。不要著“我”,而且不要染“法”。这就是禅的清清净净、赤裸裸的东西,没有任何的造作,没有任何的依附,没有任何沾染的东西,虽然我们在修行中很难把捏,但在这个很难把捏中,我们确实是在进步成长。
41.【心灯的工具】
所有的经文、佛说的、祖师开示的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作用,是一个火种, 就像打火机一样,是用来点燃我们心灯的一个工具,无非是这么一个东西而已。但是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被经所转,没有真正的体悟出、启发出自己的智慧,六祖大师因为听闻到《金刚经》里面的一句,就这一句而开启了自己本有的智慧,而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没有启发出自己的智慧,我们读经,总是被经所转。
41.【心量】
我们修行上要真正成为大丈夫,女的也要作大丈夫。能不能成就,首先要看你是不是大丈夫。女的若是大丈夫,那是可以成就的。当然,男的若不是大丈夫也没用,也不能成就。大丈夫的要求高了,要以大丈夫的心量和行为作为鉴别标准。大乘禅法、大乘佛法里面都讲到了要有大丈夫的心行,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你要有大丈夫的心,大丈夫的行为,大丈夫的心性。
42.【识破自己】
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放下一切造作, 一定要识破自己的一切造作。要放下造作,要识破造作。有时候我们自己在造作,但是自己又不明白,自己看不破、识不破自己的造作,所以在修行中我们一直强调这一点——要识破自己。识破自己什么?自己造作的是些什么呢?就是你后来有的思想和行为。哪些思想和行为不是你自性如如的表现,那就是造作,这一点在修行当中很重要!有时候,你天天在诵经、天天在念佛,这也不是修行,最重要的是看你是否在造作。
43.【有受】
祖师开示,只要你有受,就是耽著;只要你有受,就要轮回。有受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执苦乐啊,你觉得这个苦那个乐的,就是你有受。你贪著这个乐,这就是受。只要你贪著这个东西,你一定要受轮回的。这种轮回不是好的,你有受,极乐世界的好,你可能受着;地狱里面的苦,你也可能受着。
44.【病从哪里生】
所以你看众生有个什么毛病呢?低着头吃着脚底下的东西,吃饱了抬起头看天上的东西,这是众生的一个特点。为什么众生有这样的毛病呢?这就是不愿意见朴实无华的东西,认为这是无奇的,总愿意看空中的花,但是你还离不开大地,离不开大地还老是在看天。众生心是不实在的妄想,一切都是妄想,而追求“玄中又玄”就是妄想中的妄想。病从哪里生的?也是从你的妄想业障中生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妄想多,妄想多了,你这个病就生得多。你别看妄想是个虚的东西,久了就成了一个实的东西。
45.【明心地】
人从懂事一直到老,所说的大部分话都是没用的,说的基本不是真实语,说的不是事物的真实相。说的要么是自己一时的妄想,要么就是自己的我知我见,要么就是自己认识到的东西,我们所说的一切东西都不是真实语。因为我们现在不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为什么呢?在这里所讲的不是事相上的事,说的是心地上的东西。你认为自己没有讲假话、没有妄语、没有两舌,因为你心地不明,所以你讲出来的都是废话,没有用处。不用说大成就者,真正的社会成功人土或著名士大家,特别是修行人当中,一般都是不喜欢说话的人。不管在哪一个场合中在哪个群体中, 说话很多的人,这个人心地上一点工夫都没有,话越多,心地上的工夫越差。活要少说,特别在修行中,话更要少,因为内心上没有见地,你讲出来的是没有用的,都是一些错误的东西。
46.【闭住口】
能不能闭住口,这是修行法则上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闭住口,不是你想闭就能闭住的,只有你心地上没有分别了,能心平了,这种情况下你才能闭住嘴;你心不平的时候,你闭不住。不讲话,这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大修行。
47.【打坐】
为什么禅宗祖师一直强调,不让你从外知,没让你去学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些祖师一直在讲,就是让我们找心!让我们打坐,打坐干什么?找心,就这么一个自的。你什么也不要干,你坐在那里找心就行了,把心找到就行了,找到了心才能改变心啊,你找不到心怎么改变呢?这就叫“明心见性”。首先你得搞明白心是怎么回事,你才能改变。心一旦改变,一切全部改变,也就是你明白了的那刹那,你就开悟了。你明白了,你能找到心了,你找到自己心的时候,才能改变。我们一定要知道,诵经干什么?找心;念佛干什么?找心;坐禅干什么?找心;拜佛干什么?找心。一定记住,不管你修什么法,目的就一个找心。你能找到心才能改变。
48.【圆明觉性】
我们现在在凡夫位上、往往不觉自性,往往著一切相,著一相会妄分知见,错把一切相,错把一切念,错把一切分别当作自己的圆明觉性,所以这样反而丢失了自己的本性。你用自己的知见去分别,用我知我见去分别一切行为,分别一切的对错,分别一切的善恶,是用自己的知见去分别。这个不代表你的圆明觉性,你的知见所认为的对错,并不一定是真的对错:你认为的善恶不定是真的善恶。所以我们说,圆明觉性从妄见中不能见得,从自己的妄见中想找自己的觉性,这是找不到的。
49.【平等性】
修禅法并不是说你出家以后才能修,只要你专心去修,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不需要具备什么身份,不需要具备什么特修的一种法门,它都没有这个。所以它非常容易启发出人们的智慧,启发出人的本性来。而且,用不着那么多造作的东西,在这个禅法面前人人平等,你不要认为,人家文化高,知识多,人家就修得好。这个与禅法没有关系,知识也好,学历也好,穿的也好,地位也好,与见本性没有大的关联。一切外在的东西,与见本性没有关联,所以禅宗就容易在这里,它具有很强的平等性。
50.【当下解脱】
你一切的成就,就在世间,你成就什么?说你上天成就?天上不需要你,你去哪里成就啊?就在这个世间成就。你能征服了世间的苦难,征服了世间的变异,征服了世间的一切,不惑了,那你就是解脱,就是成就。所以我们解脱,一定是在世间解脱,这是禅法的一个根本要领。同样说你解脱,是在当下解脱,在这个世间解脱,在这个娑婆世界解脱。不是说你死了以后解,者你转多少世以后解脱,禅法里面不是这样讲,禅法讲当下解脱,在世间解脱,在你的念头里解脱,念起念灭的解脱。
51.【不辩色】
我们不要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排除到自己的心外,这是错误的。我们要对世间的一切事和一切人,都要包容,包括对善、恶业等等一切都要安忍与包容。当然,能做到安忍和包容,这是心地上的一种修行境界,不是你想安忍就能安忍的,也不是你想包容就能包容的,同样,更不是你想分辨就能分辨清楚的。你真正的在心地上能包容下来,特别是你能包容不顺你意的、不顺你心的人和事,你能包容下来那就是很了不起了。修行、就是心地上的工夫,包容是心地上的工夫,你心地上没有工夫的,你一个也包容不了,你一件事也包容不了,或者说你一点点也包容不了,无法包容。当你无法包容一切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心地很浅薄,你无法包容这一切世事, 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自己对自己也否定,这些都是修行上的问题。
52.【自性的表现】
一切自性化现于外相,一切外相又反滋着自性,我们在修行中有滋与反滋。一切法都是自性的表现一切法又对你的自性有益处,这就是反滋。用《起信论》来讲,就是由里向外,由外向里,最后里外通彻了,就行了,这是一个熏与反熏、滋与反滋的过程。我们修行到底怎么修呢?我们修行的拿捏之处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在这里打坐,打坐这是外相,但是你坐下来以后心就清净了,心能沉淀了,这个心的沉淀就是性。你用坐来滋这个性,内心的性又表现这个坐相,这就是一个滋与反滋的过程。修行就是这样,最后里外通彻了。
53.【自己作主】
禅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你自己作主,作得了自己的主宰“转得归自己”。禅法里一再讲, 自己能作自己的主,这就是修行上的境界。但是自己作主的境界非常难,因为我们哪怕改变自己的一点点小毛病,都作不了主,改变自己的一点点习气都非常难。整个地改变你的心地,那是个综合的、 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如果从初学者来讲,要想改变你自己的心地,最根本的是要突破你的环境和空间,你能转了这个环境,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转不了这个境,就很难改变你自己。
54.【修行】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一个天地,这就是祖师讲的“人人有一坐具地。”这个天地一定是我们生生世世的无量因缘所成的。这种因缘经过多年的、宿世的、长期的相承,才形成了你现在的一坐具地,形成了你的天地。在修行中如果你能转得了这个天地,能让自己心的天地展开、变大、无量大,这就是证得了菩提涅槃,这就是觉悟成佛。觉悟是什么?觉悟就是把自己的天地放大,特别在心法里面,把自己心内的天地拉开,把自己心内的天地变大、这就是修行!一定要踏实,把自己心内的天地打开,这才是根本!成佛成祖菩提涅繁,一切修为的最后成就,就是要打开自己心的天地!你自己小天地里的那些东西,从无始劫以来就已经伴随着你了。你能在这一世觉悟, 在这一世改变,这当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是难,不等于办不到,不等于断不掉,再难,也能断掉。其实,最难的就是改变自己。首先,从心开始!
55.【无语】
我们学禅法,应该学到什么?学到无语、学到没有自己的知见。你把记得牢固的东西、放不下的东西,尝试着放下,这就是修行的一个过程。你尝试着把它放下,越是放不下的事,你越去放它;越是计较的事,你越去不计较,就是要把它忘掉!禅法就是忘,真正的禅法就是叫你忘、忘掉它,哪怕你连佛、连法都忘掉,真正的能忘掉,那才是真的修行!
56.【境界】
我们在修行中如何改变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如何让自己的心量变大?让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这是根本问题,修行的根本在这里!我们学习祖师的开示,学习禅法目的也是提高自己的心体和心量,提高自己心的境界。心的境界如何提高呢?这不是你落到思维意识上的事,也不是文字语言相的事,也不是逻辑推理的事,我们要把所学所修成为一种回归, 回归本性,而不能成为一种后有的所得,不能认为一切都是所学、所修、所得,有一个新的有所得,这就不是回归,问题就出在这里。修行要回归自性,修的东西如同自性所归一样,回归进去成为自性的表现,这是根本!只有这样,你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提高,不然的话,你的境界提不高。
57.【妄动】
内心世界的这些异动,在我们用功的时候,都是能体现出来的。大家虽然坐着不动,其实你是在动。因为你心在动,你坐在这里什么也不干,什么也没做,一动不动的,但是有一个结果出来了,就是你很累!你感觉到自己很累。为什么会累? 你内心的妄动非常厉害,你这种妄动的运动量非常大,你静不下来,这就叫用不上工夫。虽然你的身体是静态,但是你内心的妄动却是无法控制的动态,决定不了。我们的内心一直在妄动,使得身体也一直消耗能量,这就是燃灯之前啊,心里面是黑暗的,有妄的东西一直在动。
58.【正业】
居士有居土的位,有居士的正业,你护持佛法,自己也修学佛法,同样的把你自己的家业弄好,家庭、工作、社会环境什么的你也得弄好,你用佛法来佛化你的家庭,用佛法内心的精神来净化你的环境,来帮助你的事业,是这样的,这也是一种正业。 护持佛法、护持三宝,这是居士上的正业。
59.【空性】
你越虚弱的时候,你的心力越脆弱,越作恶梦。所谓的魔、鬼都来找你,你越是弱的时候越来找你;你越是强大的时候,神鬼都躲着你,没有神鬼敢找你。所以,心力强大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种强大的心力是需要有强大的正念,强大的正力所支持的,世俗叫意念。其实根本性的,就是我们说的空性、佛性,正觉正知的空性,那种东西才能支撑你到最后,那才是破除了蕴界,你才能这样。
60.【涅槃】
那什么是涅槃?自心是涅槃,没有了妄念的自心清净,这是大涅槃。这不是你的思维妄想执著,你不要妄图把这一切执著妄想让它恒常不变。菩提涅槃为自心而成,去除自心的一切妄想执著,去除自心一切不真实的东西,去除自心一切妄造的东西,这才能成就到大涅槃之中,这就是修自己的心才能证得涅槃。一定不是在著妄,或者一定不是在著空。只要你有无常的生死,你就有无常的心。所以说菩提涅槃,心外无有。
61.【心如虚空】
我们五体投地的礼拜下去,我们拜谁呢?是拜我们自己,这一拜是拜什么? 是拜掉了我们傲慢的心,拜掉了我们自满的心。拜掉了我们的骄傲,拜掉了我们的傲慢。我们之所以礼拜,是让我们谦虚,让我们恭敬、是拜这样一个心这样才是拜佛。所以,在我们五体投地礼拜的时候,一定要记住、 要回观自己,自己要谦虚谨慎,要心如虚空,不要有傲慢执著之心,自己要谨言慎行,精进修行,这就是拜自己的心,这就是拜自己心中的佛。
62.【杀生】
凡夫杀生第一是因为嗔恨心,第二可能是因为伤害心,第三是因为贪心,因为各种欲望而起来杀心,这是凡夫心。而佛菩萨心绝非如此,佛菩萨杀生第一是因为因果, 第二是为了利益众生,杀他是为了利益他。佛心菩萨心,即使在做杀生的事,也是在救度,在度人,即使在杀也是在度。所以同样一件事,看见性不见性,这个事本无对错,只看你见性不见性。见性者做一切事都是对的,不见性者做一切事都是错的,做一切事都是不究竟的。
63.【心地法门】
禅法呢?不主张多讲,主张多修、实证,从心地上见性。这个心地上很厉害,心地上真正有工夫才行。心地上有没有工夫,在世事当中完全能表现出来。有的人遇到困难退缩逃跑了;有的人遇到困难迎刃而上,积极地排除困难。有的人遇到障碍就为难;有的人遇到障碍会排除,这就是心地上的差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这就是心地上工夫的差别,心地上的工夫在世事中就分别出来了。你心地上有没有工夫可以看出来,你有没有智慧也可以看出来,这就是心地法门,就是教你怎么用心,就是教你心里无一切东西,都是在围绕着这一个心在用功。
64.【无住之心】
见性之人,不作善也不作恶,他随缘而作,作善事没有善心,作恶事没有恶心,善无善念,恶无恶念,这是见性之人所作的事。世间凡人、无见性之人,要么作善要么作恶,善心来的时候作善,恶心来的时候作恶,随自己的心念所走,精进心来了精进下,懒惰心来了就懒惰。佛无此意,佛不精进,也不懒惰,问题就在这里。凡夫要么精进。要么懒惰,为什么呢?他的精进是由心念所作用,他的懒情是由妄心所作怪。佛无此念,佛精进地作事但无精进之念,佛在那里休息也无懒惰休息之意。佛是无住之心,于事无住,于相无住,并且于念无住。
65.【不一不异】
佛心和众生心是个什么关系呢?不一不异,佛心和众生心不是一个心,同样佛心和众生心没有分别,这就叫不一不异。你离开众生心无法去找佛心,但是说众生心就是佛心,那也不对,众生心假如起了一个贪念也是佛心吗?起了一个恶念也是佛心吗?随便起一个心就是佛心吗?这不能算,这叫不一。但若你要离开众生心你能找到佛心吗?不能,这就叫不一不异。这是佛心与众生心的关系。
66.【佛与魔】
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有很多这种虚妄执著的东西,有很多贪求的东西,在禅定里面,是要求把这些心修掉,是把这些虚妄的心转变了,让你贪求的心息灭了,不要起这些念、这些心。但是魔就不是这样,魔是顺应你这种虚妄心,炽盛你这种虚妄心。你本来还是一个小火点,他给你煽成大火,最后烧得你体无完肤。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佛与魔是心地上的差异,从相上无法分辨的。所以说这个心性,很重要。
67.【息业养神】
你要从内心深处下工夫,内心深处的东西要抛开,更不要说世间的一切东西,乃至所有境界中的一切东西,外相中的一切境界的东西,都不挂碍。这些都在很深的层面里,你只有好好地去参,好好地去悟,去下工夫,才有可能意识到内心深层的东西,知道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说了,真正想知道深处的东西,不下工夫不行。这个工夫是什么?首先你要息业养神。我们坐在这里,其实息业养神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这是转凡入圣的途径。息业就是要把我们的一切业停息、息灭;养神就是要养起我们的正信正念,养起我们的大菩提心,养起我们的大慈悲心,这就是养神,这就称为养。
68.【如如不动】
我们要学到禅的精髓,最后你要学到风雨不侵。什么风,什么雨你都能辨别出来,那就是见性。见性了,无论从外境的、从内心深处的无明处,都能令你不生心,你都能如如不动,你都能得定,得大定,这个才是一个根本。
69.【佛心】
求佛就是求心,这个心就是佛。那最后归结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自己的烦恼还要自己去消除。用什么去消除?还是用这个心去消除,用自己这个变化的心去消除。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有所求、有烦恼,这也是我们的心所造作的。为什么跑去求佛?能改变这一切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改变自己一切的行为,也是我们自己的心,别无他法,“只这心心心是佛”啊!
70.【自在解脱】
禅法应该是大乘中的大乘,应该是上乘,为什么这样讲?这是三个层次。怎么讲这三个层次呢?在小乘里面,是完善自我、让自己断惑、断烦恼。到了大乘里面,他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要我们多行菩萨道。到了我们禅法里面,不这样讲了,他连行菩萨道都没有讲。他认为心为大,以心为大,其他的一切都是造作虚伪。禅法认为修行不用著于相,在哪里都可以修,行、住、坐、卧皆是禅,不拘泥于外相,怎么样都可以。他把这个禅更扩大了一步,让人的修行更自在了一步,达到一种自在。不但是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是心的一种自在解脱。更可以说,他超越了行菩萨道的范畴。
71.【坚定信念】
想学习禅法的人,我们首先要有大的信念,要下大决心、有大意志,自己要有出离生死的大决心,要发大菩提心,这个心要坚定,意志要坚定,无论遇到什么风吹草动,也不过能改变这种信念。就是这种成佛的决心,面对成佛、面对见性、面对修行,什么都无所谓,都无挂碍,什么都不能挂碍。只要为了成佛,你什么都可以放下:只要为了见性,你什么都可以去尝试,这一点很重要。下大决心很重要,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72.【修行的途中】
修行中你不要老是看着终点,你把握好修行的途中就很好啊!为什么?途中也是终点,你不要忽视修行的途中,老是看修行的终点,终点是什么样子啊?终点就是途中,你到了,到了才知道在途中!为什么禅法讲没有路?你想跑,你把各大佛教名山全部拜完,你就能成佛吗?你布施供养了天下所有的僧人,你就能成佛吗?所以成佛不成佛,与什么样的路无关。
73.【禅定】
禅定是什么?并不是有一个定功在那里,你咋样做就出来功夫了,而是你心地上自然要形成一种定力出来,你心所不染,心所空寂,自然你会出来定力,不会有任何造作的东西,一切造作有为出来的东西,都是不究意的,经不住考验的。
74.【虚空包万物】
修行中你解不一定是证,你悟了也不一定是证得,你明白这个道理不一定是证得这个道理。你明白了不等于你能改变,你解得可能证不得,这个很关键。这个证得是你真地遇到很多事都在你心里面放得下,放得住,安安然然,泰然处之,就像虚空包万物一样,那个才叫证得。禅里面一直讲,一切外面的东西,一切知会的东西,都不要去理会它,重在你自己的心能不能承受,能不能承载,这是个根本。你虽然知道心包太虚,可是你证不得,你承载不了,你连大地都承载不了,怎么会承载虚空呢?这也是我们修行的要点。
75.【脚踏实地】
要做一个谦谦学者,好好学习。祖师大德留下的这此东西足够我们用的,不用我们去标新立异,不用我们再去著书立说,所以首先你要踏踏实实地修持, 放下来,把脚跟落地。脚踏实地。 不要还没有开始修,倒飘起来了,还没有闻到法味呢,就不知所以然了,就妄想开悟啦!这个事要不得的。所以我们先把脚放稳了,脚踏实地。修行第一步,把你的所有的东西,你认为超人的东西,放下、去掉,这才行!
76.【当下当体】
修行,本身就是要你直指当体、直指本心,直指当体是一个破迷开悟的过程,是破除你一切执着的一个过程。所以这是一个当下当体的问题,不是一个神秘的问题。我们修行不要老是认为,离开自己当下的这个心找一个神秘的东西,其实这个世间本来就没有什么神秘之法。如果你在修行当中,觉得这个法非常神秘,别于本心,有一个法留在你心里面了,就是别有一个东西落在你心里面,你依它去修行,那就完了,就是你心里面的这个法与心有二了, 就走上邪道了,走到一个不究竟处了。你搞得越神秘,越把自己弄得污七八糟,搞得自己都乱套了。没有什么神秘的,不离自己的本心。
77.【般若智慧】
我们需要自参自悟,自己的境界必须自己提升。别人说都没用。佛给你说都没用。你这个境界想要提高,不是一下就完成的。 很多人问我佛法怎么修? 我只能给大家说慢慢来、慢慢去修。为什么叫你慢慢来?是因为你的境界不够没有办法,你的境界需要慢慢地提高,要让你一下子快起来,见性成佛,你见得了吗?你见不了啊。为什么见不了啊?因为你的境界从布施三块钱变成布施五块钱都很难,这怎么见性啊?所以就是要慢慢地来,在日常的熏修当中逐步地提升自己,这才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然后生自己的般若,生自己的智慧,这就是一种修持。
78.【坚强】
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只有自己去救自己。所以自己要有一个坚强的、坚硬的心。不要遇到一点痛苦,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找一个人依赖,或者就想求救,或者就得想求别人帮助,或者是其他的怎么样,自己的心里面无有着落。生死大事都要我们自己做主,何况世间的一切。世间之因缘更是这样,不要想求得别人救自己,不要有这样的依赖心,我们要自己救自己。
79.【定与慧】
佛法这个禅定工夫,全用是定慧。定慧是个什么关系呢?如同表和里一样,是二非二, 缺离不得。定慧是互为相用的,不能独立开。有定无慧,你会进入昏沉,一进入昏沉定也就没有了。有慧无定,你就会散乱,乱想慧也没有了。所以定要慧来澄明,有了慧自然不会入昏沉。慧需要用定来安详,有定才能专注,专一。所以说这个定慧两者是离不开的。定慧是相等的、不二的,分不开的。
80.【灵明觉性】
很多人会问,我们在这里打坐,想什么?没有想什么,你所想的都是妄想。你自已观照那个灵明觉性,那个才是根本。所以离不开的是什么?离不开的是自己的灵明觉性。并不是说从外面弄个东西叫你去想,不是那样的。妄想来了,你对治的是你的妄想。一切东西来了,你自己去观照它,自己去应付它,自己去对治它,自己去把它治掉,治掉它那就是你的灵明觉性,治掉这些东西就是你的灵明觉性。我们修行,一定要自己切身去修,才知道这里面是怎么回事。你光看到这个理论上的东西不行。
81.【心即佛】
我们在修行中,首先要深信即心即佛,深信这个道理。一切福报,一切灾难,一切因果、命运,是什么决定的?是你自己的心。我们自己心改变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你自己的福报,才能改变你自己的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佛法的灵验,还是从我们内心上来,所以这个心的改变非常重要。我们是一个凡夫的心,所以总是用凡夫的心来干凡夫的事,用这个凡夫的心来度量一切世事,越想越没福报,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心、这个要你自己去体悟,自己去觉醒。
82.【金刚心】
佛法,不是思维分别能得到的,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不要去思维分别琢磨。当然,不去思维分别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这个心达到一个无漏的心,达到一个金刚心。要把自己的心修成一个圆的金刚体、圆的金刚心。什么意思?外面的刀子扎过来,碰到金刚心就滑动了,既不伤害心也不伤害刀子,刀也没有断,你也没有受到伤害,这就是圆的金刚心,你若不是个圆的,刀子过来会一下子被折断,这就不圆融了。
83.【除妄念】
佛所说的无念,是无妄念而正念不灭,般若智在。外道说的无想,是正念灰灭,无般若智熏观。就是说,佛所说的无念与外道所说的无想,这不是一个道理。我们所讲的无念,说去除妄念,说无妄念,正念是不灭的。这就是空如藏来与不空如来藏。你不能说无念是什么念也没有,断灭念,无念还是有正念的。是离妄的念,离妄的念为无念。佛说的无念,正念在,般若智慧在。外道说无想,外道的无想是什么也不想,这是外道修法,什么也不想,正念也没有,也没有般若智慧,这就是外道的无想。无念与无想是不一样的,无念永远有般若智慧在,无想是没有般若智慧的,无想就是枯木寒灰就在那坐着什么也不想, 他还认为那就是大修行的一种境界。
84.【如如自在】
“贫似范丹,气如项羽,活计虽无,敢与斗富。”这是一种境界,从本心里面能放得下,自心不受自身的干扰,身的贫富,不能干扰心的知见。不管是富贵贫贱,其气不馁。就像六祖一样,虽为猲獠,边地之人,不识一字,但不为此有任何的挂碍。在祖师面前,照样犹如自在,勇猛大气概,这是一种境界。我们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这种心地的,我们有时候总是被一些大的虚名、被一些大的财气等所干扰,心里面感到没有底气。这是一种心地的不足,心地上的没有勇气。如果这种心地和心力能提高,我们遇到各种人、在各种场合,自己的心都能如如自在,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85.【佛性】
学习佛法,是教你认识什么呢?认识自性,认识事物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它自身存在的道,是要你认清它自身的道,不是叫你给找个道出来让人家走,所以这一个问题你可要弄明白。就像我们成佛,我们成佛是什么呢?成佛的过程是让我们自己认清自己本心,把自己自性里面的佛性找出来,自己本具有的东西找出来,就是认清我们的本源,这是一个成佛的过程。
86.【智慧相等】
不要怕被别人骗,你一定要记住我这句话,不要怕被别人骗,不要怕上当。前一世你没骗过他的话,这一世他是骗不了你的,即使你这一次被骗那也是还上一世的宿债的。人的智慧是相等的,没有谁骗谁的问题。即使他这一世骗了你,他下一世还要还你。你怕什么?所以不要怕吃亏,这个世界上谁也不会欠谁的。这一次他欠你的,下一次他还会还你。没有什么,说要账要不上来,借钱不还你,没有关系,不还就不要了呗!这有什么呢?但是你认为他就真的不还了吗?这一世不还,下一世就还。这一辈子不还,你儿孙也得还,绝对是这样的。这个世界绝对是公平的。
87.【世间法的觉悟】
佛法就是在世间的人我是非中存在。它就是破除世间的人我是非,破除世界众生中人我烦恼尘劳的,这就是佛法的用处。为什么有了佛法?它就是让这个世间变得清净,让众生变得清凉,这就是它的作用。所以说佛法的产生就是因为有世间众生,所以才有产生佛法的根源。产生的根源就是有世间有众生,所以说佛法离开世间,那是没有的。佛法是不离世间觉,佛法,世间的觉悟就是佛法,你觉悟了世间法就是佛法的觉悟。
88.【于世而离世】
佛法是超出世间法的,不要把佛法落入到世间法里,本来佛法是于世而离世的,是出世间的,它从世间来,但是要超越世间的。但是我们很多事实是又把佛法坠入到世间法,本来好不容易出世间,可是又落入世间法去了,用世间的一切想法、做法、修为去束缚佛法,规范佛法,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佛法是出世间的,既然是出世间的,我们就一定要知道它的超然性,这种超然与世间往往是相背离的,背离在哪里呢?就是念上、相上背离,它与自性本质是一致的。
89.【清净心】
禅修,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什么叫做清净心?它与动念,恶念,善念都不沾边的,就是善也好,恶也好、精进也好,懈怠也好,与这些都不沾边。我们的这个清净心如同水一样,它的性与形态没什么关系。水流也好,动也好,静止也好,与性没什么关系。我们这个清净心也是这样的,动也好,静也好,发菩提心地好。造业也好,与清净心没关系。心的清净,在佛法里面讲,它不是无,不是指道家的无为。我们这个清净心是不二的法。就是说清净心与动静的相是高度统一的,不二的,性相不二。清净心不能独立出来。没有一个清净心是抛开一个相兀然出来的。清净心就在这些相里面,在这些动静的念里面才能找到。所以离开万事万相,清净心不能独立。一定要知道它的不二性。
90.【孝心】
孝心很重要,不管你贫富,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环境、不管你是有没有地位,有没有钱,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孝心,你的父母就是满足的。无论你贫富贵贱,只要你有孝心就可以。佛经里面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特别讲母亲怀胎十月的甘苦......。孝养父母不但从物质上,还要从心灵上,还有信仰上,要让父母有信仰,让父母信佛,有信仰的人在临命终时能减轻他很多痛苦。
培养父母的一种信仰,特别年纪大的人,减轻他很大的痛苦和恐怖,这点很重要。不但要让父母吃好喝好,还要让他们有信仰,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临终能走好。
91.【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能信受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奉行更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且一听就能信,就能受,就能奉行的人更不简单,一定是上根利智的人。众生就是因为狐疑不信,使自己错过了无上的福德的机会啊!你看现在社会上很多有福报的人,富贵的人,往往都是看上去傻乎乎的,说什么信什么的那种人,你看那种人很有大福报啊,都过得很好。你看那种很聪明的人,说什么都不信的那种人,那种人你看上去很聪明但就是没福报,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佛所说的法也是在人人面前平等。为什么社会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机会是均等的,有的人去做,有人就不去做,路是自己走的,果也是自己得的,走什么样的路得到什么样的果,这就是公平。
92.【与道相应】
修行,与道要相应。与道不相应,那就不要讲。开口就不要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要开口忏悔,忏悔自己!现在,没有一个人开口说:噢,我错了,这个事我错了,开口不是这样。开口是:你怎么这样呢? 什么是禅啊?这就是禅。你修你自己这种素质,修这种认识问题的心,这就是禅。你这个都做不到,开口就是人我是非,这个要不得,这就是与道违背。所以,我们修禅的人,没有正事就不要讲话。
93.【坐禅】
我们这个坐,就是一切境界中不起念。念不起,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就是禅。坐禅就是叫你内、外用功夫。外:于一切境界上不起念、不动念。内:观自心、自性观照,不动念、不动心。内不动,外不动。外境界也干扰不动,自己内心也自性不动。这就在坐禅。所以说,坐禅的本身,亦不在坐,亦不在卧。何谓坐禅?坐禅没有形相。
94.【觉悟】
成佛,不是谁让你成你就能成的;也不是谁给你加持加持,就把你加持成佛了;也不是谁能替你成了,根本没有这么回事!禅宗的成佛理论是:佛就是自己自修而成!自己修,自己觉悟。我本元本自清净,我们的清净心能见性, 就成佛,念念见到自己的清净本性, 就是成佛!所以,无需去向外求佛,无需求外来佛,我们一直在讲借佛力、借什么力也是借力让你自己觉悟——成佛!并不是说,哪一个佛他就能让你不觉悟就成了佛,他替你成了佛,这是不可能的!
95.【戒心】
戒是戒什么呢?戒自己的心,要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这是戒香。就是把自己的心里面的这些恶的东西戒掉。戒是戒自己心内的东西,真正的戒也是从心上下功夫。现在我们有很多人是光注重于戒相,光是做表面文章,心里面不戒。表面上我戒这个戒那个,看上去持戒,但是心里面有非有恶、嫉妒、贪嗔、害人的这些心都有,这个就不是戒了。戒的根本还是从心上下功夫, 还是戒心上的东西。你心里面有戒,这才能见到法身。有的人看上去外在的相上与戒律说的不合,在内心却产生出种种的美好。当然我们要心与外相一样,性相保持一致,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能性相不二,只有大成就者才具备,也就是说极少极少。在这个世间有时候需要有方便,不一定执着戒相。这是自性戒。
96.【不动心】
何为定? 一切善恶境界不能乱了自己的心,自己都能用智慧抉择,用智慧分别,这样才行。一些善恶境相往住能把我们这个心染了,我们这个心往往被境所转。所以说善恶的境界对于我们众生来讲,要没有定力的话,心转得是很快的。我们的心能不为善恶境相所转,确实是需要超常的定力。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心老是被境所转。
97.【智慧】
什么是智慧,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没有错。但是,虽修众善,心不执著。不能因为自己修诸善,而在这个善的境界上又起了执著的心,这个不行。在恶境界上,不动心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去作恶,不会随着这个恶动我们的心,去随喜这个恶法。做一 切善而不执著,这就是在善恶境界上不起心。恶是止的,善是做的,但是都不要执著。要敬上念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上下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对孤贫也要帮助,这就是做人的美德,这就是智慧。
98.【解脱】
何为解脱?修行要有一个正的知见。第一,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就是对善恶无所攀缘;第二不可沈空守寂, 我啥也不干了,那怎样做呢?我们要广学多闻,通过精进修学,识自本心,见性,通达佛理。待人接物,一切事理要无我无人,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这就充分说明,禅法是让我们去积极修学,广学多闻,深达佛理,见自本性的,不是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干。不要说修禅的不读佛经。修禅的也要读诵大乘经典。通达佛理有好多种渠道,有的是从读诵经典中来,有的是从自己的体悟中来,有的是从各种法门的修学而来,有多种的方式。
99.【不争论】
我们学习佛法不要去争论什么东西。为什么不争论?因为你一争论,你就有自己的见存在。你认为你的知见比别人的知见正确,别人的知见是错误的。你在否定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否定了自己,因为这暴露了你的不圆满。
100.【佛心】
如何见佛,你首先要识众生,见自己心内的佛,识自心内的众生,众生就是迷惑颠倒啊,就是有万种差别相,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业障,这就是众生。学佛者就要识自心众生,不能明白众生的心,不能知佛心。认识了解众生的心,才能见到佛心。众生认为有佛,认为佛在外面,东西南北上下到处找佛,不知自心是佛,所以众生迷佛,不是佛迷众生。
101.【阴阳八卦】
你看世间的学说都包含在佛法里,你说阴阳之对吧。我们说阴阳八卦,阴阳易术,算天体兴衰。其实无非都是从佛法中来,它的精髓精义都是从佛法中来。最后的真实相,都是从佛法中来。也就是说,你说阴阳八卦,八卦最后的本质是什么?你不管怎么算,不管怎么从《易经》里面去搬,你说最后这个本质是个什么东西?这个根在哪里?这就是在佛法的自性中,这是跑不了的。你不管怎么算,你算不出自性,离不了自性,所以说阴阳学说也好,明暗学说也好,水火学说也好,天地学说也好,不管怎么说,最后都离不了自性,都由自性而起。所以你要弄明白这个自性,你把自性理解透了,你不用去算了,自然你就能明白。
102.【般若观照】
善知识分为心内的善知识与外面的善知识。外缘的善知识呢,就是指引我们修行的人,如果你自己心突然起邪迷了,迷惑颠倒,妄念丛生的时候,即使是外面的善知识怎么指点你、点拨你、教你,都没用了。那怎么办?内心里边突然起了正真的般若观照,就会刹那间妄念全灭。这就是内善知识的作用。所以说,我们修行是靠自己起正念,起这个般若,用般若观照。破除什么? 破除自己的妄念,这个是非常快速的。刹那间,你的妄念就能灭了,能识自性。如果你光靠外面,你自己迷惑颠倒,你只靠外人教你,是没有用的。
103.【烦恼菩提】
凡夫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总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够可以的了,我很善良啊,尽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就很难改变。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因为有虚妄的心做主。这就是一念修行一念觉的问题,觉是要自我观照的,要好好认识认识自己。当你著境就是烦恼,离境就是菩提,与现象、人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你要转过来,这是手心手背的问题,手心是菩提,手背就是烦恼,自性就是手,你的真如自性是不动的,烦恼菩提无非是觉与迷的问题,是手的两面。
104.【心法】
后来禅法, 讲不立文字,不假方便,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都是从《坛经》里来的。你不认识本心,你学的是像法,糊里糊涂,迷迷糊糊的,有什么益处呢?这句话,从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来,学上半天,自己也不知道学什么,对自己的心性也没有什么改变,更不能说见自性了,对自己的习气毛病乃至业习都没有任何的改变,这就是学法无益,因你不识本心。所以,学佛法,就应该这样学,首先你要识自本心,你不识本心,就是盲学,不学心法,学外法是不行的。
105.【改变业力】
你真的想改变这个业力,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你在理论上知见上见解上有一个不变的理念,你这种理念是用财色名食利益等一切都打动不了的,这种理念很坚定,不会随着外界的环境改变而改变,这是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你想改变自己的业力是不可能的。信念要坚定,有自己控制自己的力量,或者说是安忍力。你能忍,忍得住。或者说你得有定力,如如不动。这种定力很重要,这是改变你业力的一种最快的捷径。
106.【不生不灭】
我们在学习佛法当中,一定要考虑到你的用心、你的发心!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发心不正,你发心不究竟,一是一个正与邪的问题,或是得到的功德利益就很小。修行不容易,我们的用心不究竟! 我们在做一切佛事、 做一切法事、 修一切法的时候, 我们的心往往是一 个攀缘心或者是色心,用心不究竟。所以说, 一切妄心可能在我们修法的过程中出现。甚至我们所修的法,很多都是生灭法。真正的法是不生不灭的。那为什么我们修的法成了生灭法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生灭心。我们以生灭的心所修的法,一定是生灭法!所以,你的用心很重要!我们在修行中,一定不要用生灭的心,修生灭的法。真正的道场,真正的佛土在哪里啊?在我们的心里。
107.【菩萨】
真正的菩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心的转化,我们行六度、修菩萨心、行菩萨道,这个菩萨道从哪里来?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意念,这就是菩萨!我们的有一个善念、正念、正心,这就是菩萨!说到这里,有很多人就不明白了,怎么会这样啊?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你著相,就是非。只要你心内无法相,你就是是。
108.【无量心】
真正的大是在哪里呢?心,心最大!不是身为大,身大大不过心。所以,我们修行就是修自己无量大的心。把自己的这个心修得无量无量大,不能在相上比大小,而要是在心的量上比大小! 心量上比大小,这个才最重要。所以,我们修行要修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的心修得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我们要通过修行把真正好的东西体验出来。这是无量无边心的妙用。
109.【菩萨道】
修学佛法是一个无始无终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菩萨道! 你不要以为修学佛法定是有始有终,最后我一定能得到什么果。我们设定的一切果位,你能得到什么呢?得到的全是空的!你能得到什么?无修无得。当然,虽是无修无得,又并非无所得,而且有辉煌的成就!最后成就的是什么呢?成就的是我们的菩萨道!我们一生乃至生生世世,行的是菩萨道,你真正的福德,功德利益,你的福德因缘,你的一切不可思议的福德,就是在你行菩萨道里面得到的。一定是在你行持菩萨道的时候,你才得了无量福德!并不是说你怀看一个果位想,你怀着一个果字,奔着这个果去修就得到了福报,得到了果。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的!
110.【守住心】
不管是什么法门,打坐是必须要修持的第一个基本功夫 、基本要素。 说你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你连腿子都盘不起来,这充分要说明你的心很散,就是说你的腿子盘不起来说明你的心守不住。你的妄想太多了,你的心一点都守不住,所以你没有一点定力。没有定力的人,修学佛法,很难成就。
111.【布施人生】
真正的佛弟子,都是从布施中体味、体会佛法的加持力。佛法的利益都是从布施中逐步得体会出来的。现在的人,从佛法中体会的,也是从布施中体会,无论你是财布施、身布施、法布施还是修道布施等等,无论怎样的布施,最终真正的佛法能让你的心灵深处受到感触的,其实就是这些东西。整个人生,都应是一个布施的人生。如果说你是布施的生,那你这一辈子,你所得到的、拥有的将是不可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