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形态 ——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上海西岸美术馆正在展出来自蓬皮杜中心的百余件重磅作品,刚好在上海的我听了学园林的“小朋友”的推荐,去美术馆浪了半天。
说实在,对这些“高大上”的名家作品并没有太多的“眼睛鉴赏”的积累,原本也就是凑个热闹,暂时从生活和工作的琐碎和严谨中抽离一小段的光阴,没想到,遇见了一位非常专业的非常优雅的“导览志愿者”,全程的讲解让我不仅填补了关于绘画艺术方面知识未填的“拼图”,生动地讲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拉近了我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她说,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时间的形态”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向观众叙述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的视觉艺术中有关“时间”的概念与呈现。而随着这位女导览的娓娓道来,我的认知也一步步打开,欣赏的角度也更放松。
她说的关于什么是创新的理念,打动到我了。所谓的艺术上的创新,就是用自己的双眼深入地了解了一件事情,发现了它的本质以后,走出来的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所以,对于任何创作者,甚至是普罗大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通过心灵去感受,然后把这种情感表达在属于自己的画作上。另一方面大家在欣赏现代艺术的时候,可以尽量少地受墙上介绍文字的影响,那些直接又确凿的文字,给出标准答案的文字,让观赏者少了想象的空间,少了参与的愉悦,也少了个体经历,所思所感的不同而产生的,思维发散的属于自己的故事,于是,只是冷冰冰的知识而已。
除了用笔画,还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览中,张环,这位中国的六十年代生于河南的行为艺术家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从女导览介绍中,他的九宫格作品的奇特性或许也是你闻所未闻的。张环用了一天,从早上他邀请了三位书法家,用了一天时间,一直在他的脸上不停的写字来创造,写的内容就是他说出来的关于自己的身份特性和对于自己的一些认知的相关信息。他在脑门上写了“愚公移山”,现场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什么写“愚公移山”,“女导览”说,张环观察到我们在城市化的进程里,把大量的人搬进了城市里,相当于现代的愚公移山。只不过现代搬的是人,而远古的时候搬的是山。这个作品通过一天的创作,早上还能看得清他的脸,到了晚上整个脸完全变黑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探讨标签化的文化,我们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会被贴标签,贴得多了以后,都忘记了自己是谁,被淹没在标签文化里了。
张环作为第一代的行为艺术家,经常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创作,并在很多创作中都把自己推到极限,他觉得在把自己推到极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受到了身份,并且通过体验,找到了“我是谁”。所以,很多的创作过程,也是解答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的寻求自我的过程。
“时间的形态”,可以是短暂,瞬间,偶然,可以是永恒,持久,必然;可以寄居于空间,可以依附于光影的变化。这些作品,无论是追求力量感,机械感,速度感的未来主义,探索绝对的抽象的简约主义,还是探索内心、潜意识的发泄情绪的超现实主义,抑或是从绘画中跳脱出来又回归到绘画的行为主义,都是时间留下的艺术形态。
艺术是治愈灵魂的,无论音乐抑或绘画。我们在音乐中体会最高形象的抽象,而在画作中给眼睛展现最为激荡的交响曲,两者殊途同归。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