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0282/d58bab094719a458.jpg)
这本书是专业课老师推荐的,文笔较轻松,偏普及一类的书。差不多两天就看完了,喜欢《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的小伙伴也一定喜欢它!本书主要介绍了在西方各国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恰好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乾隆皇帝专制集团统治下,社会发展的利与弊,中国面临的得与失。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揭开了东方世界的“秘密”,着眼望去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满目的疮痍,贫困就像黑色的魅影笼罩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驱不散,耗不尽......与此同时在清朝统治者眼中,是万国来朝,铺首称臣,人人称颂,大好一片繁荣盛世之象。
书中前段总结了盛世的支点(如下),乾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刚上任时,他以祖父康熙为榜样,立爱子如民的仁慈君主人设。自孝贤皇后逝世,乾隆逐渐露出他血脉里狠辣的一面,只是与其父雍正不同的是,他善于“挖陷阱”,手段更高明。这位精明的君主做业绩的出发点是为后世子孙消除一系列威胁,经过十几年的勤政,他手下掌握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外敌被种族灭绝,西域成了新疆,经济绝对是世界一流。
乾隆大权独揽且勤于政务
乾隆亲手打造的一支高效率官僚队伍
重视农业和农民
彻底平定准噶尔
父祖两代奠定的基业
......
“国家不需要任何底层社会的自发政治热情,只需要他们的驯服和沉默。” 乾隆一直以爱民如子自居,可以理解皇帝的人设向来如此,这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便会发现,他的防民之心却是日增不减。文字狱一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化浩劫,禁书焚书毁书,思想监控悬挂在每个人上空,而至达到消除民族记忆的目的。乾隆用更加残忍的手段抹去祖先的残忍。
不仅防民更防臣,乾隆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奸臣”固然并非国家幸事,“名臣”的出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臣权的上升就必然意味着君权的低落。虽然儒学依旧是正统,但那些修身养性的自我操持却显得一文不值了 。不能做彪炳史册的“名臣”,只能做唯命是从的奴才。不要大写站立的人,只要趁手的工具。“君权像恶性肿瘤一样,是世界上最具扩张性的事物之一,它不允许任何的独立的事物存在。”乾隆之后的中国,一蹶不振,人心沦丧,在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面前都缺乏抵抗力,不能不说与乾隆打断了官员和士人的脊骨表里有关。
我大概得出了他惯用的手段,以小惩大,制造恐怖,达到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目的后,再停手恢复他宽大仁慈的君主形象。这种一张一弛,宽严相济的统治原则在乾隆中期发挥的淋漓尽致,可惜没有一个精力始终充沛的不老皇帝,也没有一个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晚年的乾隆显得力不从心,一直以来的政治高压缓缓减轻,也必然引起社会秩序的剧烈反弹。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被逐渐老化,不能升级的主机操控,发生的故障接踵而至。
关于“盛世”的问题,作者有几个结论:
1.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
2.盛世的出现,得益于衰世提供的经验教训
3.需要遇到英明的君主
4.“盛世”两个字叫得最响的时代,往往问题重重
5.“盛世”是循环论的产物,而今天的中国历史已经摆脱循环
书的后半段把视角转移到了中英最初交往上,以及世界眼中的“康乾盛世”。乾隆不懂西方“红毛”为何跪不下去,马戛尔尼不明白中国皇帝为何不坐精美舒适的马车。败兴而归,马戛尔尼使团没有完成建立中英外交关系的任务,但此行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社会状况,把许多资料带回西方。他们看到中国百姓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瘠,看到中国百年来其实停滞不前,更看到了一个机会。这就是鸦片战争最初埋下的种子,五十年后便结出了恶果。
除此之外,把影视剧里的人物和历史影像下的人物重叠对比一下,看看出入在哪,人们更容易看到这些人物的哪一面,也是挺有意思的。还记得《延禧攻略》里的富察傅恒吗,本书他也简单出场了几次,确实年少有为,不过二十五岁,已经是首席军机大臣,曾支持皇帝出兵准噶尔,极得乾隆信任。
一说到和珅,王刚的扮演的角色不由得蹦出来了,标标准准是个虎头圆脑,眼睛放光的官场人,然而其实他形象很好,不然怎么能入选御前侍卫一职!我们只知他“中国头号贪污官员”的名号,却不了解他的全面定位应该是政治家、经济官僚、诗人、学者、艺术鉴赏家和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马戛尔尼见到和珅后评价说: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令我大开眼界,我觉得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之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待某一个人一件事,眼光标准总是有差别的。正因为历史知识具有相对性,正因为不存在“终极历史”,才使历史学家面临持续的挑战,拥有不断探索的余地;而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推动着历史认识逐渐地接近历史的本义。(出自《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