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84)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84)《道德经》第二十章赏析
通行本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无止。众人皆有以[24],而我独顽且鄙[25]。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若将无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进?夫鸾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刑。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
叹与俗相返之远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众人迷於美进,惑於荣利,欲进心竞,故熙熙若享太牢,如春登台也。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言我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兄之未能孩也。
俭俭兮若无所归。
若无所宅。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余也。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
绝愚之人心无所别析,意无所好欲。犹然其情不可睹,我颓然若此也。
沌沌兮。
无所别析,不可为明。
俗人昭昭,
耀其光也。
我独若昏;俗人察察,
分别别析也。
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情不可睹。
飂兮若无止。
无所系絷。
众人皆有以,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而我独顽似鄙。
无所欲为,闷闷昏昏,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於人。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唯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競,皆非其实,涽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苟知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圣人均彼我,一同弄,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婴于物者,其心而已。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吵。圣人兼涉有无,二儿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兄之未孩,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纯纯,若愚而非愚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忽若晦,寂若无所止。
忽焉若晦,不见其津涯也。寂然无朕,不见其所止宿也。。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
我独异与人,儿贵食母。
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归宗,譬如婴儿无所亲食,食于母而已。
帛书版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不可不畏)。恍呵(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如享太牢),而(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若(如)婴儿未咳。累呵(傫傫兮),如(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若)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澹兮),其若海,恍呵( 飂兮 ),其若无所止(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而我独顽且鄙)。吾欲独异于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括号里的粗体字是通行本对应帛书版不同的地方,排列在一起,便于斟酌。《道德经》版本众多,有N种解读。王弼与苏辙注解的版本就不同!牧童只是牧童,牧童的视觉自然也只是或牛尾或牛头或牛背的视野罢了。牧童以为本章说明道的真实存在及与人的关系,也点明道的可道是被人道的、是被人发现与认知的、并且是可以以自己的认知最大限度的去致用的。
注:1、本章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2、王弼与苏辙注解的版本细看是不同的。
3、帛书版部分括号内对应的内容是通行版内容,列在一起便于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