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100字日更达人联盟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愈禁愈为——孩子内心的潘多拉魔盒

2020-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长路漫漫有话说

每个人都有孩提的时候,回想起我们小时候,我们曾或多或少会出现面对父母的唠叨不耐烦,希望父母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一想的心理。

但为人父母后,那段儿时的回忆仿佛被封存,我们不由自主的捡起了父母的铠甲,继续代表他们进行这一场“我都是为你好”的战斗

少吃小卖铺的零食,都是垃圾食品”并没有能阻止放学后我揣着褪色的校服袋子里些许零钱去买辣条、脆脆片、碳酸饮料;

别玩泥沙、别踩沙坑,衣服弄的那么脏很难洗干净”却没有让我放弃与伙伴仍挽起裤脚就往水坑踩一脚才觉得童年完满……

父母告诉我们的,我们左耳进右耳出;你们越不让孩子做的,孩子想要做的欲望就愈加强烈

这种逆反心理从何而起,社会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认为:“对于限制或严格控制的行为,人们一定会进行反抗,任何的强迫都会遭遇到反强迫。”

这也正是《怪诞心理学》中提到的“愈禁愈为”,亦为:潘多拉效应。人的好奇心引起人对于禁止的事情的推测,会产生各种假设,让人对于禁止的事情产生探究的心理,越是被禁止就越是想要去尝一尝这个"禁果"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想要得到,不好接触的东西便越是容易感觉到这件东西有魔力,对待未知,越充满好奇

大部分孩子所谓的逆反心理,是因为他处于某一时期吗?不。主要矛盾其实是家长在沟通上处理不当

当孩子触发了潘多拉效应,我们不妨试试这几个小做法:

1.告知孩子禁止原因,揪出孩子心底的“好奇鬼”

许多家长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鲜少家长告知不能做的原因。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更想挖掘禁止背后藏着什么,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当你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把不能做的原因和结果告知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彼便被满足了

比如,你告诉孩子不能到湖边玩,曾经也有孩子到湖边玩溺水的情况,对孩子生命本身具有危险性。

2.做好榜样作用,消退自身坏习惯

在教育孩子中,家长没有树立一个正向的形象,却要求孩子做正向的事情,这让孩子难以理解家长,也会产生反抗情绪。

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出现欺骗、威胁等行为,强化了孩子身上原有的不良行为,家长教育在孩子身上失去了作用,最终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3.尊重孩子,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大部分父母对待孩子的真实写照

父母为孩子一手包办,认为孩子需要被依赖,绑住孩子的思想,这是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行为。

实际上,孩子因认知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呱呱坠地时便对世界上的事物充满好奇,一直期待能有独立的机会去探索世界

在此时,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想法上给予建议或陪伴

当孩子触碰了潘多拉效应,是坏事吗?不,在不同的条件下打开潘多拉魔盒,盒子里的东西都是未知

在家长的积极引导下,孩子的潘多拉盒子里或许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和熠熠发光的宝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