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

为什么说了很多遍,孩子都不听呢? | 育儿困惑十问答

2016-11-10  本文已影响1637人  动力催眠师梓玉

在家长们心中,关于孩子的行为问题犹如层出不穷的“十万个问什么”,各种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如何应对。下面的十问答是家长点击率最高的,这些回答不见得醍醐灌顶,却可以让你柳暗花明。

1 为什么说了很多遍,都不听呢?

三个关键点:第一,该不该说;第二,说的次数太多;第三,说的方法不对。

核心点在于每个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比如,大人眼中孩子的磨蹭,每个孩子都像人畜无害的蜗牛,很慢也很脆弱。雷厉风行、心急火燎的家长基本是无法忍受孩子慢五拍的日常,不停地说、没完没了地提醒,快点、快点、快点…….成为家长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估计也是孩子最讨厌的词语)。然后,孩子非但没快反而更慢了。

建议:感同身受、扩大接纳度。作为父母,真的要时刻自省,孩子就是孩子,你是在用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还是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求孩子对自己的 “指令”第一时间“响应”,这样的要求是不是有点强孩子所难呢?

作为家长,你看电视看到精彩的地方,也要等等才来吃饭;你玩手机玩的起劲的时候也没有马上上床睡觉;你有心事时,晚上有时也睡不着……可为什么孩子玩的开心时、等等再吃饭就得一遍遍被提醒然后上纲上线为磨蹭、不听话?晚上睡不着就被说成瞎折腾?

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接纳度。接纳度高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了家长后,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曾对父母没完没了唠叨的深恶痛绝。慢慢地,我们变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孩子没有回应就以为孩子没有接收到信息,然后没完没了地提醒让事情适得其反。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你就懂得了现在孩子的感受。提醒一到两遍,足矣。不听?那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话要怎么说,很关键。 “你怎么那么懒啊”“你怎么那么慢啊”“和你说多少遍你怎么都不记得啊”……..家长最擅长的就是你信息。

如果想说的有效果,“你信息”就可以雪藏了。“我信息”的作用会让你惊艳。

睡前

妈妈:“宝贝,睡觉的时间到了。”

孩子没有反应。

妈妈:“宝贝,睡觉的时间到了,你还在玩耍,妈妈今天有点累了,想早点休息,明早还要早起。如果晚睡,妈妈明早起来会头疼的。”(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

孩子:“妈妈,我还想玩一会。”

妈妈:“妈妈困了要睡觉、宝贝要再玩一会,怎么办?”

孩子:“我想再玩一会。”

妈妈:“那我们再玩五分钟,你觉得怎么样?”

孩子:“好啊,好啊。”

四分钟后提醒,

妈妈:“宝贝,还有一分钟。”

一分钟后,

妈妈:“宝贝时间到了,我们一起睡觉吧。”

孩子:“可是,我还想玩啊,妈妈……”

妈妈:“宝贝,还没有玩够啊,可是五分钟是我们的约定啊,妈妈遵守约定,那宝贝呢?。”

“好吧…….”孩子恋恋不舍去睡觉了。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根本不像你说的那样,他们根本不遵守约定。 那我只能抱歉地说,孩子一定在家里的某个人身上了学到了“食言”。家长切记:“祸从口出”,为了解决当下的小冲突随便承诺而不兑现的做法迟早要作茧自缚的。请一定说到做到、一旦没做到也不要欺骗孩子。别以为孩子小,很好糊弄,TA不说就意味着不知道,都是家长自欺欺人罢了。

在孩子游戏或发生行为前,请先提出“要求”给予规则和界限。比如:看ipad,看之前约定好20分钟,给孩子指出钟表里从数字几到数字几;出去踩水,要穿雨鞋但不许在水里打滚;体验地铁,一周只能一次等等。

2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听话和聪明?

如果孩子大了,当TA 听到这样的话,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想:为什么我的爸爸不如别人的爸爸有钱,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如别人的妈妈漂亮呢?我都没要求你,你怎么还要求我?

首先,孩子间的横向对比就是对孩子的贬低和不尊重。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其用孩子的短板与别人的长板比,不如用时间把孩子的长板发展的更长。

同龄的孩子,行为表现的差异并不大。哪个孩子也逃不过任何一个逆反期。差异在于,面对逆反期、面对孩子的行为,每个家长的反应和引导。家长不同的反应和引导使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思维和行为,使他们之间慢慢产生了差异。

在你感叹“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背了多少诗词,会写多少汉字、能弹几首曲子时,请自省:你在孩子的成长里,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极少数孩子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是天才,更多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法。

当你非要要横向对比、并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时,请告诉自己,这和孩子无关,那是我自己的问题。家长委屈地说,我也教给TA了,可是TA不会、也不听啊?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教的方法欠妥。

3 为什么孩子的要求和想法那么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个人,无论大小,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果你选择尊重和理解,很多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当你问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时候,孩子说随便、无所谓,估计当下省心,让你头疼的日子就在后面了。

4 为什么孩子爱粘人?

请先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喝了很多水?因为渴。

为什么穿了很多?因为冷。

为什么爱吃麻小?因为和啤酒绝配,减压食疗最佳菜肴。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动机和需求。作为父母先明白了这一点,对孩子的很多行为就会有的放矢,也会释然。爱粘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生命早期“重要他人”的专注陪伴。这个重要他人可能是爸爸、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祖辈的老人,通常,6岁前每晚陪TA入睡的那个人,就是TA的“重要他人”。

怎样填满安全感的需求罐?多陪伴、多鼓励、多游戏。

尽可能地高质量地多陪伴孩子,边看手机、电视边陪着孩子,不叫陪伴。鼓励孩子参与多小朋友的游戏,早期家长陪伴一起玩耍,慢慢让孩子自己参与。在亲子的游戏中,让孩子尽情玩耍,与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请保证情绪稳定。管理好自己和孩子无关的情绪,比如由生活和工作产生的情绪。在和孩子的相处中,面对孩子时不时的“挑衅”时,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切记对孩子忽冷忽热,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父母的爱都是无条件的。“你不听话我给别人做爸爸妈妈、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就到嘴边咽下去吧。因为你根本无法说法做到,这不仅降低了孩子对你的信任,还容易无端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

5 为什么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青菜

一个孩子味觉喜好的养成在4岁时已经基本定型。也就是说,TA从小喜欢吃的将是TA一辈子喜欢吃的。比如东北人小时候很少吃藕,长大后虽然可以接受却很难成为喜爱的佳肴。

所以,孩子在早期添加辅食就显得尤为重要,尽量保证蔬菜的多样性、口感的丰富性。如果蔬菜的一种做法不喜欢,那就可以换另外一种呈现。

比如,孩子不喜欢油菜香菇,可以先做成丸子让孩子慢慢适应味道,然后再循序渐进。如果,TA不吃你也不做,那这些菜将很有可能再也上不了孩子的餐桌。

不过,退一步说,谁都有不喜欢吃的菜。还记得那个笑话吗?

一个孩子问: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呢?

另一个孩子答:因为他们总是买自己喜欢吃的菜。

但是不得不说,孩子自从上了幼儿园,很多蔬菜都吃的好了起来。感谢幼儿园!

6 为什么孩子总是一个故事听个没完没了?

对孩子来说,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在学习母语句子的说法。神奇的是,他们不需要知道语法就可以把主谓宾定状补排列好,完全是自己大脑的接受并分类内化的结果。低幼的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因为熟悉的故事他们有预见力,参与感强。等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到可以自由复述和对话时,他们就会追求新的故事了。

7 为什么教TA写字总是写不好?

我们需要知道,生理发育是脑功能发展的基础。写字是个手脑发育逐渐成熟并可以相互协调作用的后产物。

孩子身体大肌肉发育的成熟度是要早于孩子手指肌肉发育成熟度的,也就是说,在孩子三岁到四岁之间,孩子大脑负责感觉和运动控制的部分已经完全成熟,这时的孩子需要参与多种运动来强化运动协调功能。

但是,孩子手指的小肌肉部分,是要在5-6岁左右逐步成熟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会写字,首先你要承认,你在用孩子的“低级功能”去完成高级任务,如果你并不介意,请给你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和便利。

比如,写字,先使用笔杆粗一些的写字笔,然后换成带有握笔器的铅笔,最后直接拿着细细的铅笔。另外,孩子早期的写字,由于理解笔顺和笔划分解的限制,孩子基本是在描字。所以,一定在早期建立良好的笔划顺序,孩子的“第一次” 根深蒂固,建立了错误的模式以后很难改正。

8 为什么一遇到事情孩子不是哭就是发脾气

从孩子大脑发育的角度看,控制情绪的“哺乳脑”是晚于本能反应的“爬行脑”成熟的。所以,对于孩子三岁前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家长是不能吹毛求疵的。

三岁后,随着“哺乳脑”的逐渐成熟,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或者现身说法的演示来引导孩子。

比如,对于语言发育较晚或者性格急躁的孩子,一言不合就上手,两言不合就推人。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来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达成分享、交换,或者其他冲突。

还有很多孩子在遇到冲突时喜欢哭,哭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孩子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哭是本能的求救反应;要么就是通过哭作为手段来保护自己。无论是出现哪种情况,家长首先都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共情之余,可以通过小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慢慢从模仿到习得应对冲突的方式。

9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公共区域玩耍时,总有抢或者推人的情况发生?

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本能反应。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则是是后天习得。抢玩具、推人这些行为都是无法与生俱来的。

所以,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文化导致孩子的差异化。至于如何面对这些“进攻型”的孩子?这是千家千面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

无论是回避、躲开、打回去,还是高声求救、用哭闹大造声势,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无论何时,都要告诉孩子趋利避害、先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家长说,不,一定要打回去。好的,如果家长不在场,孩子的“对手”是相差2岁以上的孩子,我想打回去的后果可能要比回避要更触目惊心一些。

10 孩子该不该学兴趣班?

这绝对是每个家庭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学有学的好处,但相应的负担,作为家长先要权衡好;不学也不是就一无是处,也许家庭的熏陶和培养胜过培训机构定期的辅导。

孩子的发育就是脑的发育,孩子的成长就是脑功能完善的进程。所以,从脑发育的角度看,与其说开发大脑,不如说营造适宜孩子大脑发育的环境,来不断的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从而建立更多更完善的神经通路。

音乐、舞蹈、绘画、运动无疑都是对大脑发育最好的刺激因素。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对数学能力、语言能力和空间能力的促进是显著的。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就是专业水准哦。

如果你还有问题,留言告诉我吧。

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期待你的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