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随笔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如果批评孩子请这样做

2025-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石蜗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当前孩子非常紧迫的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抗挫折能力,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那次离校,一个六年级的男生跑过来非常着急的说:“老师,我找不到我的行李了。”我比较了解他的性格,所以第一件事是在安抚他,有我在,不用着急。但是依旧没能抵挡他眼泪夺眶而出。其实事情解决的很简单,等到学生离校的差不多了,他的行李就在那。破涕为笑。也是近两年,挺庆幸的是有些清醒的声音开始呼吁对“正面管教”的纠偏和对“快乐学习”的修正。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每个错误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课题。一刀切的不是批评,而是如何正确批评。毕竟批评是滋养而非故意伤害与打压。

“二十年前,田埂上追着揍你的父母,笤帚还没放下,你却已转身蹲在水边捉泥鳅。而如今的孩子被吼一声,只能躲进房间拉黑朋友圈。当现代生活只剩钢筋水泥间的直线,任何情绪的火花都可能燎原;而当鞋底沾满泥土,灵魂才有机会跟上脚步。二十年前,你挨完揍能去田里疯跑,城里的孩子也能和隔壁领居家的朋友一吐为快。当发现朋友妈妈揍得更狠,心情忽然好了起来,甚至开怀大笑,好像被打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而现在的孩子只能对着冷冰冰的屏幕。那些没来得及消化的愤怒和委屈,最终变成了抑郁量表上的红字,或是热搜上的青少年极端事件。”这是一篇讨论社会变革后物质条件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文章的段落,需要我们重视的是需要为孩子人为的营造一些自然环境的情绪缓冲带。

一、给孩子自然缓冲期:

《柳叶刀》2025年研究显示:每天接触自然30分钟,可降低焦虑值40%以上。所以那篇文章笔者建议别急着塞满孩子的日程表,周末带他去郊区摘水果,假期带他回老家数星星,允许他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允许他漫无目的地奔跑。那些看似“没用”的时光,其实在修复千疮百孔的情绪系统。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立即纠正,但情绪高涨时的批评容易演变为对抗。此时可参考“133法则”:先用1分钟冷静陈述事实(如“我看到玩具散落一地”),给予3小时缓冲期让双方平复情绪,3天后通过复盘总结错误。这种“延迟处理”模式既能避免情绪失控,又能帮助孩子建立反思能力。

具体实践:当孩子因作业拖延被指出时,可先说:“现在离作业截止还有2小时,妈妈注意到你还没开始写(事实描述)。我们先各自冷静10分钟,再讨论如何安排时间。”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孩子的自尊,又为后续沟通创造了空间。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温柔但有边界:

“温柔”是态度的温度,“边界”是教育的底线。批评时应明确:“妈妈批评的是这个行为,不是否定你这个人。”例如孩子打翻牛奶,可先拥抱安抚情绪,再温和而坚定地说:“牛奶洒了需要清理,我们一起拿抹布处理好吗?”这种“情感联结+行为引导”的模式,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又树立了责任意识。

关键原则:避免用威胁性语言(如“再这样就不要你了”),而是通过“我句式”表达感受:“看到你把妹妹推倒,妈妈很担心她会受伤,我们需要一起想想怎么道歉。”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说事实不说主观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主观评价会触发孩子的防御机制。例如孩子考试失利,与其说“你总是不认真学习”,不如描述事实:“数学卷子有3道计算题步骤正确,但结果抄错了。”这种“客观化表达”能帮助孩子聚焦改进方向,而非陷入自我否定。

对比案例:

• 主观评价:“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没出息!”

• 事实陈述:“这周每天使用手机超过4小时,我们约定的时间是1小时。我们需要调整使用计划吗?”

四、多沟通情感词汇:

孩子哭闹往往源于无法准确表达情绪。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情绪认知:

1. 情感命名:当孩子因玩具被抢哭泣时,引导说出:“你现在感到生气又委屈对吗?”

2. 情境教学:利用《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将抽象情绪具象化为颜色和形状。

3. 情感复盘:睡前与孩子回顾当日情绪:“今天积木倒塌时你跺脚了,那种感觉叫沮丧,下次可以说‘我需要帮助’。”

研究表明,掌握30个以上情感词汇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比同龄人高47%。家长可通过“情绪轮盘”工具,与孩子共同扩展情感词汇库。

当我们将缓冲期、温柔边界、事实陈述和情感教育融入批评过程,孩子不仅能修正行为,更能学会自我反思与情绪管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爱与规则中,成长为内心有光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