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03|《天下一人宋徽宗》初印象
《天下一人宋徽宗》,这本由美国历史学家伊沛霞著作的书,在我的期盼中,于昨天晚上来到了我的手中。九号下单,十一号到达,让我由衷感叹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和交通的便利与快捷。
很厚的一本书,一共五百九十六页,但徽宗的故事实际上到四百三十三页就结束了,后面都是“结语、附录、徽宗年表、注释、参与书目”内容。章节并不多,才十七章,从总页数到章节的对比,可以知道,每一章的内容都足够饱满充分。
因为今日下午到明天要陪伴母亲,所以只匆匆地阅读了“前言,关于年代、年龄等惯例的说明,年代表,人物表,宋朝帝后年表”以及第一章《长在深宫》的部分内容。
总的感觉:这是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内容生动有趣,读之津津有味。
今天我想从写作这个角度来谈谈体会。
一、关于写作视角
伊沛霞在“中文版序”里阐明了写作本书的视角,她是站在“中立的框架”上去看这段历史。
“努力从徽宗看到的角度来看待各个时期,并不知晓多年以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他身上”。
“通过徽宗的眼睛去观察他的统治,这样做有一个优势,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人,一个有着喜好与厌恶、天赋与兴趣、盲区与弱点的人。同样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变化。”
在“前言”中,她进一步说道:“从徽宗的角度来观察他的世界,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旨在解释,而非开脱或谴责……这本书对徽宗表达出了更多的同情。它呈现出一位更复杂但也更人性化的徽宗。”
这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可以有多种视角,站在“主人公”这个视角,或许会给读者带来更丰富更亲切更真实的阅读体感;“更复杂但也更人性化”,应该成为我们描述人物的一种写作追求。
二、关于写作态度
为了写作这本书,伊沛霞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她说:“为了重新审视宋徽宗及其统治时期,我转向最早的、后人改动最少的原始资料,尤其形成于徽宗统治时的一些资料。通过阅读宋徽宗颁布的诏谕、呈递给徽宗的秦章、笔记与各类传记,我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笔记。”
对比之下,我觉得很惭愧,在学历史时,不说原始资料了,只要带古文的文字,我都是一眼掠过,直接读今人的注释。这是急功近利的一种阅读态度。
从时间上来说,写作这本书,伊沛霞用了十年的时间,她说:“我能够专心致力于此项目,时间也同样重要。在我忙于研究宋徽宗生平的这几年里,有三次可以用整年的时间专注研究与写作。”
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方能成就伟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能触及皮毛。
“我的丈夫汤姆为我提供了非专业意见,在三个阶段毅然阅读了全部书稿。”这是伊沛霞写在前言的最后一句话。
想起我家那位,尽管不情愿我每天花在平台日更的精力和时间,但还是能做到提供“非专业意见”,并且“毅然”阅读几乎全部文章,我会心一笑:这一点倒是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