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译者序学习笔记
译者序里面学习到两个重点
1:由于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既然关乎人一生的精神健康的人格形成与儿童期,那么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
2: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 独立 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
第一章导言学习笔记
1: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是认识自己用理性指导自己,对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由于儿童处于发展阶段,应给与他们指导,成年人其实也需要这个指导,如果愿意,我们尽可以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成年人就有必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发育并给予他们指导。如果愿意,我们就可以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成年人就有必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发育,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
2:个体心理学是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所研究的集中研究人格统一体,谁要是获得了个体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谁叫能马上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人格发展?
3:人的行为由个人的人格统一体发动和指引。个人成长的根本事实,精神心里总是强有力,带有目的地,这种成长目标就是伟大完美和优越,这目标无时不在。一个人既是一件画作,也是描画这一画作的人,她是他的人格的描画者。
4:一个人对生活事实的看法才是他的人格的基础,人对事实的看法和观念并不就是这事实本身。
5: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他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自卑感,心理学叫 心理补偿。只做出心理调节——这些最终改变不了现实,但却满足了心理需要。
6:从孩子的社会感情的强弱程度来判断孩子是否正常成长,培养孩子的社会感情不应该让孩子只跟一个人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孩子就势必不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充足准备。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与他人接触。孩子到学校就会感觉到落落寡欢,孤立无援,他们的成长就会受到压抑,他们也就变成问题儿童。8如果孩子刚进学校就开始遭遇失败,与其说是学习上的失败,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失败,因为这孩子开始失去信心,开始躲避正常的途径和任务,他全力以赴的独辟蹊径。他不走社会已经指定的大道,他选择一条个人的途径,去获取某种优越感补偿他的欠缺感。对失去信心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是最快的满足心理上成功的渴求,以破坏法律的手段去突出自己。
7:如果孩子无法摆脱倚傍某样东西的心理,那么马上就可以知道这孩子肯定会有诸如焦虑和依赖等特征,这孩子属于被娇宠的一类。
8:另一类孩子的性格特征,从来没有得到过慈爱。他们在孩提时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这样他们形成了冷酷的性格,他们怀有嫉妒和恨意,他们不容忍别人的幸福。
9:而所谓的人格就是人的挣扎,追求的一种表达,人的挣扎追求具有它的目的,但这目的或多或少不为他本人所意识。
10: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关系并不局限于认识朋友和与人交往,诸如友谊,友爱,诚信和忠心等抽象素质也都包括在内。
学习感受有
1:孩子过度,溺爱,宠爱,都会害了他们,他们心中只有自己。走上社会会没有安全感。
相反如果给孩子没有任何温暖和慈爱,那么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也会无情,冷漠。
2: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会感觉到幸福,目标是培养一个合作,友爱的人向着生活建设性的一面。
2019-03-30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1: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而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这种现象,我们名之为人格统一体。
2:了解一个人的个别行为的含义的前提,是要有办法理解这个人的整个人格。这个办法并不就是叙述这个孩子的具体行为,而是要了解孩子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摆在他面前的任务。
3: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没有造成心理下落,造成心里下落的只是那些人为的大大小小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生影响了一个人此后的成长。
4: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会犯下错误,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这些错误及其后果集中表现为某种失败或者某种错误的人生方向,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需要心理上确立一个目标,而目标的确立涉及人的判断——这就给人犯错误提供了可能。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就开始确立自己的目标,一般来说,在孩子两岁或三岁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这一目标,通常在目标的形成过程中小孩做出了不正确的判断,但目标一旦形成,他就开始约束控制着孩子,孩子把他的目标具体落实在他的行动上面,他调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向着他的目标追求。
5:孩子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她的成长,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同样孩子在遇到一个新的和困难的处境时,他跳不出他头脑中已形成的错误圈子,客观情形在他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其深刻程度和本质而言,并不有这一客观事实或客观情形决定;孩子的印象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这一事实。
6:是我们的观念,而不是事实,决定了我们要走的方向——这是我们的心里真正的奇妙之处。我们的观点控制、调节了我们的行动,我们的人格构成也与我们的观点为基础,主观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
7: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对这种关系的上述思考可以尤为有效的用于完善学校的制度,也可以应用于改善校方对那些一下子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的态度,学校必须学会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件有待雕琢的璞玉,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学会应用心理学间接去判断某些特别的行为,不应把这些行为。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视为单个的音符,而是要把单个的音符和整支乐曲联系起来——人的人格统一体就是一支完整的乐曲。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人性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
2: 这种追求和自卑感,直接相关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卑,我们就不会有突破现状的欲望
3:正因为人的能力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才有了人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上的根源,这也是人的人格里发展的根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表现出自我的强劲冲动,孩子和成年人都有这种冲动,无法根除人性,不可以容忍无休止的低下屈从,人甚至推翻他的神衹,对侮辱、蔑视的感觉,彷徨和自卑的情绪,总会使人产生一种渴望,努力达到高级的目标,以及与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小孩努力向上的渴望越强烈,他的目标就变得越高;
4:当孩子自我肯定的欲望变得异常强烈时,这个孩子就会产生某些极度情绪。当权力的欲望变得太强势,他就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
5:总试图去做带头人或指挥者。过去的经历妨碍他达到这一目的,就会以扰乱别人的游戏,如果他接二连三的受挫,并因此气馁,他的雄心就会被窒息,以后再出现新的情况,他将会退缩不前了。
6;孩子在追求优越感时,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些差别,主要由孩子对自己的信心的大小决定。成长良好的孩子会进行有益的建树以获取优越感。
7:孩子过分的雄心会摧毁他们的信心,孩子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克服面对的困难。雄心蓬勃的孩子,只关心最终的结果,人们承认他们的成功。成功如果得不到承认就不会使他们满足。
8:面对人们的价值判断,能保持心理平衡是何等的重要。
9: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韧自信的人,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把遭遇的失败当做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1:要培养他的社会感情,真将它和社会频率相关的这种意识。引导孩子努力沿着一个有益的和有所成就的方向展开。他们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能给孩子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思想混乱。
2:教导孩子不要把生活看成一连串互不关联的事件。生活其实是一条连续的线索,它贯穿他生命中的所有事件。
3:懒惰的行为暗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技巧。
懒惰是一道屏障,他为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藏拙。为她逃避努力克服困难提供借口。
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使一个诚心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
教师对他的态度温和,理解这个孩子认真诚恳的和他谈话,不会削弱孩子已经所剩无几的勇气,而是给予孩子鼓励,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从懒惰到勤快的转变有时候简直是突如其来的。
第五章
自卑情结
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间而有之我们追求优越感,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此,我们努力争取成功以克服自卑感。
1: 13岁男孩因为自卑而口吃因口吃而灰心丧气,因为口吃成为家长与老师的注意力中心,因此而舒缓他的心理不适。
2:因有过高的目标错误的目标,成为有成就举足轻重的人,口吃是他万一失败,最好的借口。生活是在朝着有益处发展,只是在某一个方面,他的判断和勇气出了问题。
2:采用口吃这种手段是因为孩子软弱和他的绝望。也有孩子用无法控制大小便来换取父母与教师的同情,这也是自卑情节的流露。或是找不到途径满足优越感的自然表现。没有受到家人足够的注意,就想出一些新花招吸引人们对他们的注意。
3:用乐观的态度激励孩子的勇气, 他们做得到,因为他们相信做得到。用取笑刺激羞辱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怯懦性格的形成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会不惜以他人为代价去赢取自己的尊严。内心只有自己,好斗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性格特征。
4:不愿意赞扬别人,不是通过自己的成就去超越别人,而是通过贬低的手段达到目的。要帮助孩子消除对他人的敌意,让孩子跟生活和世界达成和解,要孩子看出他的问题所在。他的错误就在于它期望无锡通过努力就能赢取别人的敬重培养孩子之间友好感情,不要蔑视别人。
5:一旦孩子对将来失去了信心,他在现实中退缩,家长和教师就是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孩子如果不是以希望和喜悦期待着将来,那么要教育他们是近乎失望。如果这些泄气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将会变得做事有始无终,孩子很少有听到严厉的责备,不受伤害的。
6:缺乏信心和勇气的迹象,忧柔寡断开始壕气十足,面对困难,却缩手缩脚,懒惰、心不在焉。
7:家长对孩子缺乏慈爱和管教太严,教育方法不对,都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和自我中心的形成。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及自卑情节
1: 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孩子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于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她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
2: 失败常常会导致一个孩子相信自己的无能,这是因为这类孩子对困难异常敏感,他们把每一个障碍都为他们无能的证明。
3: 小孩能否运用数学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数学是为数不多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她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把纷乱和无序的数字形式稳定下来,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通常拙于计算,写作把只有人的内在意识才了解的话语声音固定在纸上,他给予写作者安全感,绘画能使转迅即逝的光学印象恒久不变,体操和跳舞表示得到了一种身体的安全感,同时,通过对我们身体有把握的控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安全感,或许这就是那么多的教师都相信运动带给孩子好处的原因。
4: 小孩是否给人制造太多的麻烦,如果情况的确如此,我们就可以肯定母亲的爱孩子了,他没有培养起孩子的独立性,小孩的这种故意找麻烦,尤其表现在他睡觉起床吃饭,洗澡的时候也时候也他的噩梦,尿床等表现出来,小孩知道所有这些麻烦显示出小孩企图得到某一个人的注意。她姐连三了,制造种种麻烦,就好像小孩在不断的寻找,控制父母的武器。
5: 家庭物质条件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得比家庭富裕的孩子贫穷会引起孩子一种匮乏不足的感觉,过得小康生活水平,孩子一旦家庭经济恶化,就觉得难受。
6: 父母应该在避免浪漫的渲染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该用悲观的词语来形容它。父母的工作是尽量帮助孩子准备好应付生活,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那些不曾学会应付困难的孩子,以后会想方设法回避所有的艰难险阻,这就使他活动的圈子越加缩小。
7: 如果孩子到了16岁,还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认为他们是完全的灰心丧气,他们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帮助。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社会感情在何种意义上,比起对优越感的追求,更接近我们的天性,对此问题的答案是,这两件事情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同样的内核,社会感情和优越感的欲望,这两者都以人性做基础,这两者都是人的某种根本欲望的表达——这种欲望寻求获得肯定,但这两种表达采用不同的形式,这是因为人们对人性持有两个固有的判断 。
1: 社会感情的观点无疑优于个人追的观点。
2: 教育必须以社会团体为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社会生活及适应社会生活。
3: 孤独生活的人,不会对言语感兴趣,如果孩子孤独地长大,缺少了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基础,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4: 小孩子到了五岁时,他对他的环境的态度通常已经确切固定下来,他今后的发展都大致向着同一个方向,他对外在的世界的统觉保持不变,孩子的眼光跳跃不出他的视野,那早已形成的思想运作模式,和由此产生的行为会不断的重复,一个人的社会感情的发展受到这个人的精神视野的制约。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越早越好,随着小孩的长大,她会形成自己一整套的规律和方式以调节行为,他这一套思想决定着他对不同的处境所采取的应变方式,孩子年幼的时候,他形成了独特思维,程序——他以此指导将来的行为——还没有露出端倪;经过数年的训练,他的行为模式固定下来了,她再也不可以客观的看问题,他只是根据自己对以往的生活的理解的事情做出反应。
1: 表现坏的孩子特别强烈的追求优越感,他要控制所有的人,尽他的所能去控制周围的环境,在家里,人们不但听到她的声音,行为良好的孩子刚刚相反,他安静谦虚是家里的宠儿,是人们要另一个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
2: 淘气孩子其实可以变得甚至比他的兄弟姐妹还要行为端正,对优越感的强烈愿望,会表现为向着某一个极端方向努力。
3: 不可能因为两个孩子在同样的条件下成长就可以预言他们会变得一模一样,事实上有很多孩子开始时表现良好,但后来却变成了问题儿童。
4: 孩子的性格特征,他的感情和生活方式都无一例外,服务于追求优越感,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和获取他人的尊重。
5: 毫无疑问,一个孩子要接受现实生活,需具有想象力和意愿,但不能忘记孩子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方式与我们成年人有别,他们倾向于把这世界截然分为两个极端。
6: 白日梦的幻想,只不过是一条迂回的道路,他帮助人们尝试绕过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可能遭遇的失败,我们不要忘记,正是那些禀赋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把想象和现实相结合的人才能成为人类的领袖。
7: 众多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告诉我们,尽管不少人小时候不够重视现实,而且课业也不怎么出色,但他们却养成关注周围一切的非凡能力,一旦条件成熟,他们的勇气就足以使他们直面现实努力奋斗。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功夫的一种测试
如果我们可以直接测试个别的孩子,把他们自身置身于新的和意想不到的处境中,根据他们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长状况,些人在新的处境做出的行为肯定跟他们以往的性格互相吻合,我们就由此发现了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的他们的性格。
1: 人的心理不仅是一个统一体——人格的各种表达,互相吻合,呼应、浑然一体——而且她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格的发展在时间上不会出现突然的跳跃,现在和将来的行为总是让过去的性格一脉相承的。
2: 正因为人格的发展连续不断——这里没有机械式的决定论的意思—— 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和改进孩子才有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检测一个人的性格发展的状况,但一个孩子进入一个新的处境,他隐藏的性格特征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可以直接测试个别的孩子,把他们置身于新的和意想不到的处境中,根据他们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长状况。
3: 我们不能从常人的角度判断事情的对或错,孩子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有问题,所以追求错误的目标是导致错误的结果。
4: 一个新的环境就是对小孩的一个测试测试,他为生活做出的适应准备功夫,如果孩子准备工夫充分,他就会满怀信心迎接新的环境,如果它的准备不充分,一个新的环境将会给他带来紧张,这种紧张又会导致它产生能力欠缺的感觉,这种能力欠缺的感觉左右的孩子对事情的判断,这样孩子对事情做出的反应就不是客观准确的,他的反应并不符合客观处境,对他的要求,因为他的反应并没有以社会感情为基础。
5: 小孩没有养成整齐清洁的习惯,这意味着母亲经常为他做事,他总是很腼腆,害羞,这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依念很重,如果小孩被形容为孱弱,我们就可以假设她生来就有身体器官的虚弱或缺陷,因为虚弱他就得到更多的宠爱,或者它可能长得丑陋而招人忽视。
6: 如果父母说孩子表现得特别胆小而且丢三落四,我们可以肯定孩子想以此受到别人的注意。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相信他的工作具有教育的价值,相信教育就是培养性格。他就不可能接受遗传的理论。又不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个体心理学认为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假如我们接受这一观点那这些事情就可以避免发生。我们能找到帮助孩子的办法,无论情形怎样糟糕也总会有办法可想,这个办法需要我们去发现。
1: 孩子进学校就意味着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小孩对学校这一新的环境适应程度反映出孩子与他人合作能力,以及他感兴趣的范围。
2: 这类孩子如果在学校难适应,成绩不佳,考试又不及格,那么批评或职责对他与事无补。批评和指责不会改变他的生活方式相反这样做只会使他相信他在学校难有作为,他会因此形成一种悲观消息的态度。
3: 一旦他们被教师争取过来,这些被宠惯了的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用功,只要对他们有好处他们就能用功学习。小孩如果改换学校或者改换教师,甚至如果他在某一特别的学科(比如数学)没有取得进步,他的成绩就会停滞不前,他无法勇往直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别人帮他把各种事情都准备的轻松容易。他没有得到过丝毫的训练要去下苦功夫,他也不知道怎样去下苦功夫。他没有耐性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
4: 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他们造成了孩子的学校环境的准备不足,如果我们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这种做法就是愚不可及的,我们应该把孩子在学校取得到的学习成绩看做是这个孩子心理状态的反应。
5: 智力测试,如果进行这种测试无论父母还是小孩都不应该知道测试的结果。在智力测试中取得较高分数并不是对以后生活的保证,相反取得成功的成年人当中智力测试取得较低分数的不乏其人。
6: 孩子们在学校是处于一种个人竞争的环境。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教师确保把孩子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控制在一定限度,孩子的全力对抗竞争转化为相互合作。在班里让学生们订下一套合适的学生自治计划,会帮助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
7: 在学校,孩子成绩要最好、最差和平均水平的,这些孩子——他们占学校学生的绝大多数——几乎总是定格在大致的类别上。这种格局的出现与其说反应的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不如说反应的孩子的心理态度的禁止惯性。这种迹象表明孩子们局限了自己。经过几次挫折他们就不再报乐观态度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并不是命中注定一成不变的,孩子们应该明了这个道理并且能够把这个道理具体应用的学习中去。
7: 儿童教育的一个最大缪误就是相信能力可以遗传。
8: 孩子们取得进步的最大障碍就是家长们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惩罚他们。
9: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发现他们擅长的科目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如何对他们施教了。成功令人继续成功,教育于此,人生的其他方面何尝不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和激动人心的责任,他铸造了孩子的心灵,人类的前途也掌握在他的手里。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者教师都不应该把自己是为孩子唯一的教育者,外在环境的影响源源不断的冲击着孩子的心灵,直接或间接的塑造着孩子——间接的意思就是;外在环境影响了孩子父母的心里。是他们形成某种心态,父母的心态影响的他们的孩子,这些情况都无法避免所以我们必须把他们纳入考虑之中。
1: 教育者需要考虑人的外在的经济环境。我们必须记住有些家庭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经济窘迫之中,他们困苦。悲哀的维持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他们深受一种悲哀、怨恨情绪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帮助他们的孩子在生活培养出一种健康和合作的态度。他们的心态饱受生活的压力对生活的恐慌决定了他们缺乏相互合作的态度。
2: 孩子生活的另一个难关是跟陌生人或者家庭的朋友的接触,孩子跟这些人的接触会造成孩子的失误,因为这些人对孩子并不是真正感兴趣,他们喜欢逗小孩玩在最短的时间讨得他们的欢心。 家庭环境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孩子由此看到了家庭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在孤独不与人交往的家庭中长大起来的孩子会把家人和外人划分的一清二楚。他们看来家庭与外在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3: 小孩到了三岁就得安排他们和其他孩子一道玩耍,使他们不至于恐惧生人。否则以后孩子与人交往时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脸红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敏感异常,并且对他们会产生敌视态度。孤身独处的孩子才会有精神错乱和神经病症,这种人对他人不感兴趣,无法与他们合作。
4: 孩子不但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贫穷或者暴富。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给小孩的成长所带来的困难。如果适宜的训练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那上述的困难和不良后果就能避免。
5: 还会受到不正常的心理气氛环境的影响——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的原因而引起别人的另眼相看。别人的偏见歧视是由孩子家庭中某人的行为招致的。父母的责任不仅在于教育孩子读书、写字和计算,他们还得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一个适宜的心理基础。还有因为国籍、种族和宗教等原因而招来的不好看法。
6: 玩具。应该挑选能在玩耍中启发孩子的合作精神和激励他们的创造力的一类玩具。父母应该杜绝刀枪武器类的玩具,还有那些歌颂战争英雄和打仗事迹一类的书籍。
7: 祖父母或者外公外婆。他们对孩子宠爱呵护备至。孩子需要独立长大成人。孩子不应成为任何人的宠物。
8: 孩子的表兄弟姐妹。人们跟孩子谈起他的长的好看的表兄弟和表姐妹时孩子会感受到苦恼。如果这个孩子具有相当的勇气或者社会意识,他就会明白大人们所说的 了不起 不过因为这一个孩子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和准备,这样他会找到迎头赶上的办法。为消除这种注重人的外表美所造成的伤害,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健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外表美更加重要。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外来的影响,心理学家必须不厌其烦的从谈 社会感情 和 勇气 的老调,社会感情和勇气同样能解决这里所说的问题。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只是每人毕竟的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我们不相信成长中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种处境会改变一个人。但这个阶段是又一种新的处境,他是对人的一种测试,他把一个人在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暴露出来。
1:青春期
较之以前的任何时候我们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当然是青春期比儿童期更加接近生活的前沿。
有时候孩子这种对社会,他人的兴趣,会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因此,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得实了方寸,他们一心只想着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对社会做出过度的调节。这样做会妨碍他们的成长。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对他人发生兴趣,想为社会和人们的共同目标工作,那么,他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必须先有可供给予的东西,如果这个如果这给予真能异味着什么的话。
2:职业
一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这本有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所决定——就会表现出来。一些年轻人开始变的独立自主。工作出色。他们健康的成长。但另一些人在青春期却停止的成长。他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他们不停的变——要么变换工作。要么变换学校等等。又或者他们无所事事,根本不愿意工作。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是青春期造成的。这些问题只是这一时期才清楚的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在这之前就已经酝酿而成。
3:爱情和婚姻
如果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表现出否定的态度。那么。回顾他以前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发现他或许是个好斗的孩子。可能别的孩子获得宠爱。他为此感受过压抑。事情发展的结果就是他相信现在应该勇敢。强硬的。他摆出一份傲慢的派头。拒绝一切诉诸情感的事情。因此。他对性的态度也就是他儿时经历的反应。
4: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渴望离开家里。这可能是因为这孩子从来就不满意自己的家庭状况。现在他渴望有机会断绝跟家里的联系。他不想在接受家里的资助,虽然父母继续为他提供支柱对他和父母都有好处。否则。如果孩子的情况出现不妙。孩子就会以缺乏父母的资助作为他失败的借口。那些一直住在家里。但利用每一个机会外出过夜的孩子也表现出这同样的离家愿望。
5:在青春期。孩子会比以往更加强烈的感觉到失去了他人的欣赏。防止孩子在青春期出现麻烦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培养与他人的友谊。孩子们相互间应该成为好朋友。早点去适用于家庭的成员。也适用于家庭成员与外的人。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孩子应该做到相互信任。父母和教师必须得到孩子的信任。事实上。当然孩子的青春。也只有那些在此之前一直跟孩子保持着贴。同班的关系。并且能够同情。理解这个孩子的父母和教师。才可以继续发挥他们引导这个孩子的作用。除此之外的父母和教师。都一概遭到孩子的排斥。孩子不会信任这些父母或教师。他们形同陌路。甚至被视为敌人。
6:青春期的男孩子喜欢扮演一个相当有见识。无所畏惧和自信十足的男人形象。你那男孩子着害怕他们遇到的困难。在自己家成为真正。完全的男人信心不足。在青春期每个孩子都感觉闹面临着一个考验。他觉得他必须证明他不再是个孩子。
7:性教育
性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小孩子解释两性关系的生理方面的事情。怕涉及培养和端正孩子看待爱情和婚姻的整个态度。这跟孩子调节适应社会的问题密切相关。至于心驾驭的生理方面。孩子没有必要在太早的年纪就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等到孩子对这些事情产生好奇。想了解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对孩子感兴趣的父母会知道何时适宜主动告诉孩子这方面的事情。假如孩子对这些问题羞于启齿。如果孩子把他的父母视为朋友。自然会向他们提出询问。在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需要针对孩子的理解力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解答。必须避免给予孩子那些刺激性。挑逗性的回答。
8:对小孩不宜有太多的亲吻和搂抱。如果是孩子避免太早受到各种性的刺激。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了。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机给予他们简单的解释。而且打他们的问题的方式一定要真实。朴素。不要招惹他们的反感。最起码。我们不能欺骗孩子。如果我们还想拥有孩子带我们的信任的话。性教育——如其他方面的教育——的关键是在家里形成一种合作。友好的精神。有的家庭合作的基础。从小就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男女平等有了了解——这样。孩子就能做好准备孕妇他日后会遇到的各种危险。起码。他以准备好健康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工作。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个体心里学家认为,对所有的孩子都要全力帮助,教育,要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念,以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潜力,要教育孩子,不要把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只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成功并不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有时候我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卓越的成,但是成功的例子足以补偿我们所做的一切。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我们现在正进入这样一个时期;新的思想,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在儿童教育的领域不断出现,科学正在淘汰那些传统和陈腐的习惯。知识的增加使教师的责任担子加重了。但教师获得的补偿是他们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由此掌握了更加足够的能力去帮助他接手的孩子。关键要记住;孩子的单个行为表现,一旦脱离了这个孩子的整体人格,就将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当我们把孩子这一行为结合他整个人进行研究,才能明白他的单个行为的含意。
小孩的教育,和成长不认识在父母的保护下进行。一会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那是无关宏旨的。关键是小孩要得到正确的教育。我们这里手指的教育当然是孩子课外的教育——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是孩子人格的训练发展。好的才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随缘父母和教师都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出各自的奉献——父母矫正学校教育的不足。矫正孩子家庭培养的缺陷——但在我们的大城市。在当今社会调整和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大部分责任确实落在了教师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