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学习法
从信息接收者视角看自己的表达,是之前没尝试过的一个角度。
人要怎么认识自己?大致分为两类,外部评价和自我认知。
外部评价根据外人的主观印象来,这些评价取决于他与我之间的关系,不客观。众人爱邹忌,皆因其事由。
自我认知好在能客观一点。但人多少存在几分自恋或自负,在这些自我暗示下,人也不容易认清自己。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稍稍客观一点,让自我认知更准确一点呢?
我把这个方法叫「接收者视角法」,这其实是个自创名词。灵感则来自“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其实不神秘,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
费曼学习法目的是为了搞懂问题。要想搞懂一个问题,总共分四步。
确认学习目标——使用教学法阐述——回顾阐述困难之处——再简化。
什么意思呢,这里要解释一下。
#确认学习目标
这个简单,就是选题,找到想搞懂的内容。
#教学阐述
研究发现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是用教的方式来学。比如想验证自己是否真掌握了某个内容,就假设自己是个老师,然后把这个内容讲出来。
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学生视角,来听自己讲课。这个学生视角仅仅起接收作用,重要还是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
#回顾
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一人饰演两个角色。老师视角需保持头脑敏感,捕捉到自己卡壳、紧张、模糊不清的细节。学生视角则揪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两个角度汇总之后的结果,就是待解决的问题。此时可以单独针对这个细节启动新一轮的费曼四步,开启游戏副本。
#简化
做到上述程度,一个概念就已经学会了,也能表达明白了。
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考虑受众,学生视角可能是个小孩子,也可能是个听不进去理论的人。
因接收者智识水平参差不齐,需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最好是情感故事,最好是生活中形象化的内容。
最终目的是用简单情感表达理论。比如这段经典金句: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回忆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在火堆旁。
这样形象化的对比,谁能不心动呢。
综上四步走,知识跟你走。
这也正是费曼技巧的精髓:学理论,有实践(教给别人),强强联合,万夫不当。
依我所见,费曼学习法更多意义在于能有效避免全知遮蔽。
全知遮蔽是一个人不再进步的危险信号:以为自己全知道了,实际上原本会的内容依然会,原本模糊的概念依旧模糊。
检视自己,知道自己哪儿模糊,并设法纠正才是正道。
君子知耻近乎勇。
接收者视角法
这个方法衍生于费曼学习法。虽叫接收者视角,其实重点还在于表述者,即费曼学习法中的老师角色。
衍生之处在于,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比如怎么认识自己。
自己在做事之后可以拿出一点时间,把做事的过程、产生的情绪、做出的决策记录下来。
从老师视角对每个环节进行审视,有没有瞎猜、紧张、撞运气、后悔、抵触、兴奋、灵感迸发的成分?
也可以从学生视角,看自己在执行过程中是个什么形象。做得好不好?结果与显性成本之间的衡量对比怎么样?这也是有用的辅证。
站在远一点的地方看自己,凡事留意并记录,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过去自己的状态是这样的:常观察万物,难审视自心。现在看来,想了解自己,真得从两个角度好好观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