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不是那块屏幕,而是屏幕之后的他们
或许是为了让文章更有热度利于传播,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侧重于使用“屏幕”,即直播教学前后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叹于这块屏幕的神奇效果,以及现代互联网对教育公平的立竿见影的影响。但事实上只要细读文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屏幕”的使用和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只是相关,而非因果关系。即便没有那块屏幕,有着这样的教学投入、用心的老师和坚韧勤奋的学生,这所学校的教育不会差到哪儿去。而有了这块屏幕,其作用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作为一个普通高中的一线青年教师,我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要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如有关这块屏幕的不同的文章中所言,这种直播教学大多用在教育资源欠发达的乡县高中,其实已经出现了十几年,在有的地方效果显著,但在有的地方还不如从前的教学效果好。其实任何一种教育改革,如果没办法因地制宜地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那么这项改革的推行势必受到阻碍。下面就我的切身经验来说明。
我在武汉市远城区的一所普高担任英语教师,同时带过一届班主任。我工作的学校是武汉市中考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学校之一,而且地理位置在乡镇,应该是属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不行的学校。虽说即便是武汉乡镇,经济条件当然会比贫困山区的好一些,不能完全类比,但我想作为乡镇高中的教师心态大概可以感同身受。倘若湖北开始推行直播教学模式,我想我所在的学校就是需要接受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等名校的直播教学对象了。即便抛开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一因素,我都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至少在我校是行不通的,且会让教学效果更差,害了学生。
会这样说不是我对学生没有信心,而是我首先对我工作的学校没有信心。学校目前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承担起这么大的教改模式,学校的老师并不会完全落实这样的新教学方式。我所在的学校80%的老师是在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照顾家里都自顾不暇。其实学校的老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也不乏湖大、华师甚至武大毕业的。并不是说非要以学历论老师的优秀程度,但学历确实是师资衡量的指标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我校的师资情况是不错的。但在我工作的几年里,我深感学校对于教师培养的匮乏,使老师在这里得不到任何的成长,以至于不管是名校毕业还是教院毕业的老师,都逐渐成了教学闲散、整日闲话家常、拒绝改变的人。每次市里组织交流学习活动都是坚决不去的,理由是路程太远太麻烦;市区组织的教学比赛消息在学校总是石沉大海;集体备课时间则是细数八卦的绝好时机。刚来工作时我连名义上的师傅也没有,教学和班主任事务从一开始就是独自一人摸索。偶尔有公开课时才能去学习别的教师的课,但去听时也觉得,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罢了,没什么好让人学习的。作为公立学校的教师,其实只要完成每天的上课和批改作业任务,不空堂不缺勤,拿着同样的教科书讲十年也是常态。不作为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要是教学成果差直接归咎于生源差就行了。虽然我可以通过远程培训或者偶尔的市区培训学习,但在具体教学方式的操作上,我完全不能从同校老师身上学到任何先进经验,所以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从一进校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是长了些管理学生的经验。同时作为事业单位,带班少的年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又比即便承担更多教务教学任务但教龄短的教师多太多。而且职位晋升的名额逐年紧张,排在前面的教龄长的老师不计其数,晋升希望渺茫。这样一种对青年教师的多劳少得的不公平现状就进一步地削弱了工作热情。
拿我校前两年推行的一次教学方式改革的失败案例说明吧。两年前我所在区的一中(省重点)开始推行一种“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模式,具体方式与话题无关不赘述。教育局也向一中看齐,开始组织全区的初中、高中进行多次培训学习,并要求全区中学都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而作为当时带班主任的我,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此次改革在我校从推行到不了了之的全过程。其实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抱有好奇心的,这个好奇心至少在短期能让孩子找回点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就要走出原来的舒适区,重新备课组织教学,这就让老师们怨声载道。他们完全不想因地制宜地设计新的教案学案和上课流程,只是旧瓶装新酒地沿用以前的资料,但学生又是坐成小组的样子上课,在表面上作成新模式的样子。学校也心照不宣不做任何管理,并不在意此次改革的具体成效,只在应付教育局领导检查时安排好公开课交差了事。这样久而久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没有再被提及了,教育局过后也没有做任何后续的督促和跟进。可怜我当时作为小白班主任,还花了十二分的力气动员学生积极组织小组发言,并自掏了很多次腰包来奖励学生,没想到只是我的独角戏。其实学校老师、教育局管理人员要是没有想要改变,想要做出成绩的心,事情就往往流于形式,沦为噱头,最后不了了之。但要让人想做事,就必须给人以实在的利益驱动,空喊口号,讲情怀讲奉献是绝对调动不了自我驱动力的。
要想让老师们都乐于接受新教法、新知识、新理念确实困难。教师教龄越长,可能越难以接受新观念。可是完全无视教师的培养实在是浪费优质教师资源的表现,并造成恶性循环,让新老师延续了教学的死板,一代又一代地守着旧黄历教着新学生。所以说在许多情况下,弱势学校的师资不行的原因不仅仅是无法引入优秀人才,还有缺乏培养人才的手段,糟蹋了原本优质的人才。如果地方想要出台各种政策为弱势学校引入优秀人才,还要往后想一步如何培养留住人才才行。一个让人时时感到成长的地方,一定是人不想要离开的地方。
其实我非常能理解另一篇报道中乡镇高中教师耻于承认自己的职业的这种心态,这在我工作的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弱势、学生的叛逆和家长的不重视都让教师觉得自己的职业失去了荣誉感和进取心,也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但同时,教师的待遇却是不如城区的教师的,并且差距很大。这种待遇的落差和成长环境的缺乏让教师们只能自己通过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让工作量与工资成正比,那就是:没必要那么用心钻研教学,自己让工作轻松点才能在拿到那么少工资时心理平衡点。但是要想通过教育改变乡镇高中孩子的命运,学生家长几乎是指望不上的,只能靠教师的影响。如果公立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还是一副官僚作风,还不能拿出魄力来进行改革,教学水平势必会弱于更有竞争力的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那么那些没有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供选择的地方,就只能由学生来承担这恶果了。其实公立学校有很多地方需要像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学习,要像做企业一样运营一所学校,而不是仗着吃官粮只顾维稳。例如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从事学校的行政工作,使教学和行政相分离。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许多优秀的教师被提干之后每天都忙着行政工作,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兼顾教学;而他们在管理方面也没经过系统的学习,纯属赶鸭子上架。例如建立更加公平的奖励体制,综合考虑教师的教龄和工作业绩等因素制定薪酬或是利用导师考评制等等。当然我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也提不出什么系统的解决方案。我只是希望有所变化,希望日后公立学校不会成为人们想挤破头考进来一劳永逸的保险箱,而是能让有志青年真正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