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读书简分享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我心中的《陶庵梦忆》:往事未必如烟

2016-11-01  本文已影响171人  凡人思凡
陶庵梦忆

明清是小品散文的全盛时期,其中有好几部文集据说还是现代小资们的书单必备,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比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还有沈复的《浮生六记》,究其原因,无非是这几本书中都详尽描述了旧时文人士子们高雅闲致的日常生活情趣,各种声色犬马的高逼格花样。但是正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所警示,切不要耽溺于表面声色,还需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血泪寓意,对《陶庵梦忆》一书来说,尤是如此。

《陶庵梦忆》号称明朝散文巅峰之作,作者张岱也被后世公认为明朝散文集大成者。本文集不但题材内容多姿多彩,而且充满作者对生活品位的独到见解,是一幅生动丰富的晚明文化世俗风情画卷。

从题材内容上来看,涉及节日民俗、名胜古迹、山水风景、工艺古董、歌馆酒肆、阅武迎神、养鸟斗鸡、烟火放灯、说书演戏、琴乐书画、奇人逸事等多种文人雅士的休闲逸乐之事。

从写作风格上来看,最大特点是”真“,人真、情真、语真。晚明时代出现了倡导人性解放、张扬自我的文化思潮,张岱显然也是这种思潮的拥趸者,他如实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包括对家国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看法,以及在山水自然中的真实体验和审美情趣。以自然主义写实的方式,重描人摹事,轻说理,真情至性,以洗练、生动、空灵的文字表达出情真意切的动人力量。

全书目前通行的版本共八卷123篇(含增补则127篇),各篇各卷编排上不分时间不按类别,正如作者所说“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基本是作者想到哪写到哪就排在哪。但是首篇以《钟山》明王室祭祀起,末篇以《琅環福地》梦想之境作结,应是作者刻意为之。

全书就像是一部由张岱讲述的明朝意识流电影,以倒述开始,中间长短镜头跳跃变换,各个时期的回忆以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辑,最后面对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一个充满憧憬的画外音讲述那年那月理想中的人间仙境,全剧终。真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令人大恸。

梦回前朝

《陶庵梦忆》系张岱甲申之变明亡之后所作,在此之前,他以司马迁为楷模,志在修史立名,诗歌小品不过是娱乐,所以他前半生游玩之余一直在着手撰写一部有关明史的《石匮书》。甲申之变后,张岱曾以布衣身份请缨带兵,也曾参加过一些抗清斗争。

1646年初夏,江浙一带的抗清斗争被清军一一镇压。此时的张岱或许是明白大势已去,或许是看透各地南明政权在如此危难之际仍然争权内斗不堪本质,在既无力回天,又不愿“剃发易服”依附新朝的情况下,他将妻妾子女安顿好后,带着《石匮书》草稿,抱着修史的残志,遁隐至绍兴西南某山陵深处。而遗留在绍兴龙山的三万卷张家世代藏书跟其他家当一起,在兵火中俱毁于一旦,灰飞烟灭。

在山林中他隐居渡过了三四年野人一般的非人日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经常过着“瓶粟屡罄,不能举火”的生活。这时,他才明白历史上的商朝遗民伯夷、叔齐并不是为了气节”不食周粟“才饿死,根本就是因为找不到吃的才饿死。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曾经不事生产不求功名的世家公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纨绔子弟,轻裘骏马只讲性灵的文学才子,当此时,是狂笑,笑人间之无常呢,还是该长哭,哭曾经之骄奢放纵?不管怎样,他没有一味沉痛下去,仍然是”饥饿之余,好弄笔墨“。他把自己当中黄梁梦醒的卢生,古槐酒醒的南柯太守,开始”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于是陶庵先生以梦当餐,以文充饥,打捞那些前半生过于美好精致的往事,想到哪写到哪,并且每成一篇,即”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忏悔曾经豪奢不知珍惜,所以才有今日的落难报应,”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他既是在自我忏悔,也是在替一个王朝悔愧反思。因为反思,后来他还将原本只打算写到1627年止的《石匮书》,扩展到明末的最后二十年,从中追究明亡之责,以警后世。

不知佛是否听到了他的忏悔,但后世人确是听到了,不但听到了忏悔,还听到了他从晚明温柔富贵乡带来的花香鸟语、灯火笑语、园林书语,听到了茶楼酒肆中的人声鼎沸、梨园歌馆之中的宛转吟唱,听到了湖心亭中雪花飘落的一声痴叹,听到了金山寺秋月照大江之夜的锣鼓喧天。既听到了来自历史中的急管繁弦,也听到了宗子少年时的寺中祈愿,青年时的红尘流连,以及老年听雨茅庐下的一声喟叹。

往事未必如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翻开这本薄薄的书集,走过一条条花园交叉的旧径,随张岱一起穿越历史的悲凉之雾,回到明朝,虽”城郭人民“皆非,但不妨也像他一样做一回痴人,当一回陶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