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行为追踪PM集中营@IT·互联网

【产品必备技能】关于埋点,读懂这一篇就够了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292人  RainDong

低年级的产品经理,尤其是刚入行的PM,对于埋点经常是一知半解,为什么埋点,埋点怎么埋,下面这篇文章将对埋点的相关事宜进行整合梳理,适合低年级PM入门。

数据采集是核心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系统而言,数据流都是最基本的flow,了解系统的数据流向,有助于走通系统流程,后续定位问题。

一般而言,某个系统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第一,数据采集。

第二,数据传输(数据highway)。

第三,数据存储与建模(清洗)。

第四,数据挖掘(从数据中获取insight)。

第五,数据呈现(可视化工具等)。

数据采集是数据流的源头,也是后续建模和挖掘的基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采集是核心问题。

埋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监控某个动作或者某项功能的数据表现

如何判断某个动作或者某项功能的改进是合理的?最直观的就是该功能的数据表现。当然,每个产品都有对用户心理的洞察和分析,但是对用户的理解并不是停留于逻辑和理论,而是要通过多次的小规模尝试去迭代和挖掘。 

数据从哪里来?当然是埋点了。 

比如,我之前遇到的一个case,要在所负责的频道中新增一个功能,有用户后台反馈的背书,也有专门用户调研的支撑,经过探讨,也认为符合逻辑和场景。结果上线后,发现使用率并不高,对整体频道的贡献也较小,回过头来反思,认识到最开始高估了该需求的紧要性,而低估了操作的成本。

诸如此类,很多看起来逻辑自洽的需求,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常见的代码埋点

埋点的技术实现方案简单可以分为:代码埋点,可视化埋点和无埋点。

代码埋点的技术思路是,在某个时间被触发时,SDK调用数据统计接口。优点是可以精准控制,缺点是代价比较大,原生APP一般使用代码埋点。

可视化埋点的技术思路是,在嵌入了 SDK 的 APP 开启可视化埋点模式,与后端联通时,SDK 会应后端的要求,定期(例如每秒)做一次截图。服务端根据截屏和可视化信息来重新进行页面渲染,并且根据控件的类型,来识别哪些控件是可以增加可埋点的,并且将之标识出来。

无埋点的技术思路是,尽可能收集所有的控件的操作数据,然后再通过界面配置选择需要分析的数据。优点是全,这是埋点的策略带来的天然优势,问题就是消耗大,可能给系统带来较大的开销。

目前原生APP常见的埋点方式是代码埋点,尤其是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有专业的埋点团队和项目经理,能跟版更新埋点方案。

埋点工作中的关键非技术问题

在实际的APP开发和迭代过程中,埋点的关键问题并不是集中在技术方案,而在于非技术问题。我们暂且称为“关键非技术问题”,在产品经理实际的工作中,埋点混乱是个大坑,因为埋点的工作就是两个方面,细和全,混乱是致命伤。通常情况下,埋点时需要具有架构思维,操作层面来讲,就是划分页面,理清信息层级,在此基础上,review上报的参数是否全面,是否具有唯一性,将自己作为数据的分析方来看埋点方案是否合理。

在此推荐event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的分析用户行为,将用户的各种行为简化为一张宽表,将用户的行为拆分为不同的事件,事实上,event模型天然适合电商类APP,尤其是涉及到用户漏斗和转化分析。

关于event模型的更多内容,推荐神策数据的相关说明。链接在此https://www.sensorsdata.cn/manual/data_model.html。

To sum up,埋点怎么埋,第一步要划分信息层级,要在脑子里搭建起产品的框架,就和乐高积木一样,尤其是对于新手来说,一定要一个点一个点从头埋一次,该踩的坑踩过了,也就知道该怎么埋,上报哪些参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