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东西的我是什么状态

2019-09-19  本文已影响0人  郭相宜

我是一个文字爱好者,但我写不出自己爱好的文字。

“东西”这个词咋一听有点粗俗,但我想了好久也没能想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代。用“好文字”有点太恬不知耻,用“文字”又不对。 “文章,篇章,段落,句子……”统统都不合适,我确实已经好久不曾写出过那些了。用这两个字的用意是想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没创造出来过符合年龄的,让自己觉得有意义有内涵的文字作品了。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字都有一种偏执,不认识的字必须弄明白,不允许自己写错别字或者念错字,生活中看到或听到错别字总会有种莫名不舒服的感觉。而写作对于我而言则是一种释放,漫无目的地用文字表达些什么总能让我感觉到无比的舒心,我乐意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心。

从小到大我一直坚信自己对于文字和写作是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的。

小学五年级的一片作文《秋天的田野》,被老师拿来当成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赏析,给我幼小的心灵填补了满满的虚荣心和成就感。

初中语文老师坚持让我们写摘抄,课本里的经典语录,课外读物里的好词好句,甚至是作文书里的优美句子,那时候的三个写满名言警句和佳句的摘抄本,带给我满满的自豪感,还有一个写满歌词的歌词本,那时候也是当宝贝似的收藏着。

升到高中以后,仗着懵懂的莽撞和勇气,我自告奋勇的申请担任语文科代表,这让我从心底生出以身作则学好语文和写好文字的决心,加上中小学时期的积累,让我在语文这一科上表现不差。高中三年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但他总要求我们写些东西,像是每日计划,同桌同寝或其他同学们的优缺点,自己的感想随笔等等,那时候因为学习任务重还老是吐槽,现在回想起来,当真是要敬班主任老徐的智慧和坚持,让我能将这个好习惯保持三年,积累的更丰富。

但有时候好习惯真的就在朝夕之间被惰性毁掉了,进入大学以后,开始用上电脑,手写的习惯被无情的抛弃了,于是摘抄变成了零零散散的手机便签和文章截图,那些从前的对于文字的感动慢慢转化成了对手机资讯和视频图片的沉迷,一发不可收拾。

参加工作以后更甚,微博微信知乎豆瓣这些平台是我每天工作之余必须进入逛一逛的地方,网络上海量嘈杂的资讯渐渐消磨了我对于好文字的欣赏和记忆,这些年毫无沉淀,一味的输入了太多参差不齐的信息,塞满了头脑的同时,也缩减了过滤和沉淀的时间,于是输出变得越来越困难,写文字也变得举步维艰,屡次尝试都触礁搁浅。

当下的状态,就是写不出东西的状态。具体是什么样子?提笔忘词,思绪飘零,言之无物。

曾经看过的那些优美迷人的文字,总是不能恰到好处的用上。看到别人那些或直击人心,或慷慨激昂,或催人泪下,或低沉幽深的文字,我只是羡慕的看完,点赞,时而评论一两句,然后继续看下一篇。从来没有真真正正的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总结,举一反三的运用,更别提研究方法,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了。所以每次打算写些什么,总是稀稀拉拉几句话后就搁浅了,因为没有能支撑起一篇文章的中心,也没有信手拈来的论证依据,一切只是随心而出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的几句话,于是自己提前就否定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心底觉得写出来的一定是垃圾文字,毫无内涵可言,索性就不用继续下去了。久而久之,我无法遏制的产生了抵触心理,只要开始写字,就会觉得一定不够好,干脆不写。于是就成了现在这样,一篇文章需要几天来完成,而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只能靠这些浅显的文字来传递,也不知能传达出几分。

我背叛了曾经挚爱的文字,于是她惩罚我不再有那些美好的灵感和创意。长久的缺乏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是让我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内心渴望着写出能惊艳到大家的好作品,实际是思想层面已经滞后,长久以来,知之而忽略之。虽然知道问题所在,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有改进。

写这一篇,是因为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一位高中同学的微信推送,微信公众号下一篇一篇的文章看下去,让我一阵震撼和感动。文章是一年年积累下来的,说明他不像我,看得出他从未停止过对文字的热爱,他笔下那些有趣的青春故事,可爱的青年男女,就是曾经的我们啊,那么有感染力,那么美好,那么难以忘怀,从文字里满溢出来的回忆和幸福感,让我不由得备受鼓舞。我记得高中时他也是文艺青年的范儿,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每每课堂上需要板书,一定有他的手笔。文笔依旧是很好,可能丰富了人生阅历之后,现在写出来的文字更有岁月的故事,成长的痕迹。这才是一个真正爱文字的人应该有的状态。而我,只能开始反思问题,企图寻求改变。

我知道我依旧写不出来什么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句子,但是我隐约找到了那条路的方向,知道那是一条对的路,并且需要对的方法和行动去朝前迈进。不管未来如何,至少,在你看到这篇文字的这一刻,我已经踏出了第一步。未来不会太远,一路文字相陪,共享花香鸟语,共担雨雷风电,定要用文字传递温暖和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