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亲密关系》03

2022-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白海若

如果你能辨析真实可信的科学结论和小道传播的经验之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损失。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正式介绍相关知识前先介绍相关研究方法的做法,这很严谨,也能帮助读者在今后的生活中辨别事实和奇谈。

以下是在阅读这一章的总结和感想:

关系科学在近代才逐渐被重视的一门学科,在心理学领域主要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有较多的研究。如今的人际关系学主要:

从社会各阶层抽取不同的人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考察家庭、朋友和爱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关系;

经常对这些人际关系做长期研究(纵向研究);

有研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

常在自然状态下追踪人际关系。

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人际关系的研究,比如“速配约会”研究、“婚姻早期岁月”研究等,而且还有附研究项目的网址和相关、学术期刊以及国际人际关系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hip Research)的网址,是个很好的拓展机会。

1.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个人经验、也可能来自先前的研究。

2.参与者(被试)的选取

方便取样(convenience sample):容易接触到的人,只要获得他们的同意。

代表性取样(representative sample)要确保被试大体与研究的整个总体相似。(哎,不过代表性样本比较难获得,而且成本也很高TAT)

不过不管是方便取样还是代表性取样,都会存在志愿者偏差(volunteer bias)。

3.研究的设计

相关(correlation)设计

相关模式

在相关的结果中,只能知道两者之间有关联,是无法得出因果以及还涉及哪些因素的。

实验(experiment)设计

eg.“如果我们改变X,Y会发生什么变化。”

发展性研究设计

横断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不同年龄人的发展过程。不过横断设计会混淆年龄和经历的相对影响。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长时期跟踪研究(不过容易丢失被试,成本也很高,本来今年组里有同学要用这个设计,但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很可惜)

回溯设计(retrospective design)

这个倒是很少听,应该是常用于关系研究当中。

4.场景的选择

实验室 vs. 自然环境

5.数据的性质

自我报告(self-reports):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的日记等;

观察法:体验式取样(experience-sampling)采用间断式的、短时间的观察,从而获取较长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行为。

研究者是带着具体而认真的研究目的进行观察,比如追踪学生个人页面公开信息确定学生的品味和价值观会如何影响他们建立的友谊。

但如果实际生活中这样子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擅自“建档”,很大几率会失去你的好朋友(这不礼貌而且很冒犯人)。

生理测量(成本top)

档案材料

历史档案(archives)可以避免反应性问题。

6.研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人际关系科学相对于其他分支感觉更容易处在严重的道德两难困境之中。

要注意保护参与者的权益,而且在道义上必须履行的责任是求得真知造福人类。比如问卷的填写(虽然自己发问卷时也会很关注这一点)。

7.结果的解释和整合

人际关系研究所得到的的数据会有独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具体体现在配对的相互影响的数据、不同的分析水平、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根源。

ps.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无缺的,但真理就在前方。

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在未来做出像样的元分析(meta-analyses)研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