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皖西北特委的革命火种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 独家冠名】
历史上,安徽境内曾先后有两个中共皖西北特委。第一个皖西北特委,是在1931年4月皖西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为加强党组织领导,由原中共皖西特区临时委员会改组而成,隶属中共鄂豫皖特委。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同年12月,此特委更名为皖西北道委。
第二个皖西北特委,是在1935年2月根据中共上海中央局的指示精神成立的。在此之前,江北皖境有两个中心县委,一个是皖西(合肥)中心县委,一个是皖北(寿县)中心县委,皖西北特委就是由这两个中心县委合并而成。新成立的特委直属上海中央局,是当时江北皖境最高级别的党组织。
本文所说的就是1935年2月成立的第二个皖西北特委。其在巢县(今巢湖市)的隐蔽斗争,可以说是白色恐怖时期保存革命火种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 、组建于危难之时
1935年2 月,中国革命正处在低潮期。其时,中央红军还在长征路上艰难跋涉,鄂豫皖根据地也大部失守,中共皖西北特委就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组建起来的。
说起皖西北特委,首先要了解一下刘敏这个人。刘敏,1905年出生于肥西县井王乡,1928年在六安师资讲习所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夏去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次年6月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到合肥、舒城、庐江、巢县指导工作。不久又去东三省巡视。
1932年10月,中共中央得悉合肥中心县委因叛徒出卖而遭到破坏后,速派刘敏来肥做中心县委的恢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考查,刘敏逐个联系上了仍在坚持斗争的大部分骨干同志,于次年三四月间,经中共中央批准,重新组建了以刘敏为书记的合肥中心县委,负责领导合肥及邻县党的工作。此后,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党组织和游击武装一度有了较大发展,但不久又遭到敌人的袭击和破坏,队伍损失惨重,刘敏的夫人宋继蕴也被捕牺牲。在病魔(肺病发作,时常大口吐血)和失去亲人的双重打击下,刘敏毫不气馁。他擦干眼泪,总结教训,制定和实施一套更为严密的党员干部考查和联络制度,继续坚持斗争。
1934年8月,中共寿县中心县委和游击队转移到合肥。两个中心县委在一起研究决定:将两县的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和游击大队,并报告上海中央局。10月,上海中央局来信,要求成立安徽省委,刘敏任书记。面对来信,刘敏深思熟虑,觉得此时成立省委有点不切实际,随后向中央局报告,建议成立特委。中央局同意他的意见。
1935年2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在肥西县缺牙山宣布成立。特委书记刘敏,组织部长张如屏,宣传部长李德保,妇女部长王天云。特委机关设在寿县。特委的工作范围包括合肥、寿县、舒城、庐江、巢县、颖上、凤台等十几个县。特委领导下的游击武装合并为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辖3个连,约400人枪。游击师师长孙仲德,政委张如屏,参谋长曹云露。
二、特委机关移驻巢县
在特委的领导下,合肥、舒城、六安、寿县、无为等县的党组织活动逐步恢复。书记刘敏还根据中央局的指示,派游击师师长孙仲德率部分武装进入大别山,与在此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取得联系,并配合红军在舒城、肥西打了几个胜仗。
1935年夏,特委委员李德保等叛变,致使特委有3个委员被捕,游击师留在合肥的近200名战士也在黄渡之战中大部牺牲。不久,孙仲德带领的游击师主力,在皖西各县国民党保安队和流亡在皖西的东北军围堵、“清剿”下,也损失惨重。
形势急转直下,刘敏据此先后两次分别在肥西缺牙山和庐江宋家小圩召开会议,最终作出“保存精干,分散活动”的战略性决策。会议还对特委进行了改选:书记刘敏,副书记曹云露,组织部长张如屏,宣传部长曹云露(兼),军事部长孙仲德,农运部长张士发,妇女部长凤兆鲁,青年部长杨银声;另新增顾鸿、奚业胜、陈郁发为委员。
“保存精干,分散活动”的战略实施,首要问题是选定好特委机关新的的驻地。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此时的特委成员和游击武装被迫向南撤退,设在寿县的特委机关已很难及时有效地指挥全盘,必须尽快地另选驻地。刘敏经过反复思考,认真比对,最后决定将特委机关移驻巢县。理由有三:其一,巢县地处皖西北特委工作范围的边缘区,同时也是敌人非重点防范区,客观上比别的地方要安全一些;其二,巢县水陆交通方便,有利于秘密工作的交通联络;其三,刘敏过去曾去巢县巡视过,对那里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究竟把特委机关放在巢县什么地方比较稳妥?刘敏想到了巢县县城卧牛山下的普仁医院,他曾在那里看过病。
卧牛山是巢县县城内的城中山,山不高,但山上树木葱茏,并修有凉亭、步道,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巢城的北大街于上世纪初依卧牛山而建,由于环境幽雅,清爽宜人,一座座深宅大院便成了当时巢县富人的闲居之所。外国传教士也在这里凑热闹,北大街113号的一座拥有70余间病房的普仁医院,就是他们的杰作。医院北邻一座两进两厢的阁楼式院落,是当时巢城生意兴隆的大米交易场所,俗称“米商大屋”。
1936年4月,特委组织部长张如屏,通过普仁医院的医生魏慕华、袁冠英的帮助,以大米商的身份,在米商大屋租了两间房子,带着太太陶静冰和大女儿张佳良,在此住了下来。这两间房子,自此成为皖西北特委机关的秘密驻地,组织部长张如屏受刘敏委托,在此主持特委机关的日常工作。隔壁的普仁医院,也同时成为特委机关的秘密联络点。同住特委机关的,还有以“老板”张如屏的伙计身份出现的特委委员陈郁发,以及进入普仁医院执业从医的两位游击师的医护人员。
普仁医院旧址特委机关移驻巢城后,其他特委委员也都在周边分散开来。特委书记刘敏去了巢县黄麓师范,边教书边养病,同去的还有特委委员、青年干事奚业胜。特委委员、青年部长杨银声,被安排到离黄麓师范不远的巢湖边的忠庙小学,以教书为名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特委委员、军事部长孙仲德,租了一条大船,在巢湖的通江主航道裕溪河以至长江芜湖港上下跑运输,一方面为巢城米商大屋的张如屏提供大米等物资,筹取特委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在途中各地搜集情报,并寻求与党中央的联系。特委委员、军事干事顾鸿,带领游击武装活动于庐北、巢南一带,并在无为的瓜棚,巢县的沐集、散兵等地发展党员,建立秘密通道。
此时,特委的工作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导分散在巢县、无为、庐江、繁昌等县开展活动的特委人员和游击武装。
特委机关的对外联络十分严谨。由水路来巢城的情报人员,从天河东门码头上岸,进入特委设在码头附近的米市巷秘密联系点,对上暗号,入住指定的旅馆等候,后由专人带进北大街的米商大屋,由陈郁发接待,必要时晋见“老板”张如屏。陆路进入巢城的情报人员,先要化妆成伤病员进入普仁医院,与以医护身份为掩护的特委机关工作人员对上暗号后,当日或数日后由专人带进隔壁的米商大屋。由于安全保障措施得力,特委机关在巢城的活动隐蔽得非常成功。
三、特委在巢期间的工作成果
中共皖西北特委在巢一年多时间内,并不只是消极地隐蔽、等待,而是通过积极的有时甚至公开的斗争,在多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从而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皖中地区党组织活动的一大亮点。
特委青年部部长长杨银声,于1936年秋在中庙小学成功地组建了全省第一个抗日救亡儿童团。儿童团由四、五、六3个年级50多名年龄较大的学生组成,他们利用星期日和学校放忙假的时间,到周边农村教农民识字,为农民读报,讲解时事,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这在当时是很新鲜的事,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儿童团成员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爱国和进步思想的熏陶,其中有十多位同学后来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特委副书记曹云露和顾鸿等人组织了一个“摸瓜队”,专事惩治叛徒和地方恶霸。在庐江县戴家桥,摸瓜队活捉了叛徒姜必胜和恶霸地主、国民党庐江县县长汪培实的叔父汪显培。根据群众的强烈要求,摸瓜队公开处决了姜必胜和汪显培。这件事在巢无庐地区引起很大轰动,群众拍手称快,地方反动政府一片恐慌。
特委在巢南等地组织群众开展扒粮斗争,既解决了群众生活的疾苦,同时也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扒粮”,类似于中央红军在江西、湖南等地的“打土围子”,就是打下地主恶霸和土豪劣绅的庄园,让群众进去扒走粮仓中的粮食。在扒粮行动前,特委将参与扒粮的群众编成大队和小队,小队以一个村庄为单位,大队以支部为单位。行动开始后,小队在大队的指挥下,依次进仓扒粮。粮食扒到手后,特委的武装负责护送。为了保护群众免遭报复,特委要求参与扒粮的人都头戴一顶马虎帽,只露两只眼睛在外。
扒粮斗争首先拿庐江大地主宛新如、季大功开刀,百余名群众在两家粮仓扒出粮食500余担。接着,巢南的卜庙、高林、槐林、坝镇的农民也都纷纷行动起来。扒粮斗争随后席卷整个巢无庐地区。为了及时将群众的经济斗争引向政治斗争,特委在组织扒粮斗争的同时,积极培养骨干,发展党员,坝镇、沐集、丁家庄等地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宣传团结抗日,组建人民武装。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号召各阶层人士,制止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指示精神,1936年10月中旬,特委军事部长孙仲德、军事干事顾鸿等15人,化装成学生,在巢无庐三县交界地六凤山,借当地赶集唱戏的场地,向前来看戏的群众散发传单,并由孙仲德登台演讲,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道理。台上孙仲德慷慨陈词,台下数千群众情绪激昂。
演讲结束后,当场就有百余名青年报名,要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些人连同游击师的剩余人员,后来成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一部分。
此外,负责情报和联络工作的孙仲德、顾鸿等人,联系上了在皖西北战斗中的一部分失散人员,使他们重新回归革命队伍,并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党中央,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特委工作的正确方向。
四、特委成员应召奔赴延安
1936年夏,特委跑上海的交通薛汉章叛变,致使特委与中央局的联系中断。在此情况下,刘敏抱病赴沪,得知中央局机关已被敌人破坏,同时从报纸上获悉,党中央已经去了陕北。
11月刘敏回巢,旋即召开特委会议,通报了这一最新情况,并决定委派孙仲德去陕北寻找党中央。
1937年4月,孙仲德辗转到达陕北,向中央汇报了皖西北特委两年多来的活动情况。
5月,孙仲德返回,向特委传达了中央要求特委成员分批去延安学习的指示。
6月,中央组织部派宋天觉代表党中央来巢县接收皖西北特委。随后,刘敏、曹云露、孙仲德、顾鸿、杨银声、奚业胜等第一批奔赴延安。行前,刘敏自筹1500块银元,作为党费交给中央。
8月,张如屏、陈郁发等第二批去延安学习。皖西北特委在巢的光辉历程,至此终止。
由于皖西北特委机关在巢城的活动极其严密,本巢县人对此几乎无人知晓。值得庆幸的是,到过巢县的特委成员,多数都从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中穿越过来,解放后都成了党的高级干部。
张如屏在延安学习后,曾任中央军委组织部干部科长,解放后历任中南局军政委员会人事部第一副部长、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孙仲德在延安学习后曾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七师参谋长,解放后曾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顾鸿在延安学习后曾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二营营长,解放后曾任华东军区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等职,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银声在延安学习后分配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工作,解放后于1951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65军195师政委,回国后曾任总参二部政委、二炮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奚业胜在延安学习后分配到八路军359旅工作,解放后调入国家外贸部门,曾任中国驻锡兰大使馆商务参赞、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处代表(大使级)等职。
陈郁发在延安学习后曾在山西、湖南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南局财委副主任、广东省财委副主任、湖南省总工会主席、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特委书记刘敏当年在赴延安学习途中到达陕西三元县时,接中央指示,被转派河南,重建省委,此后又被派往徐州巡视,并参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领导,1938年4月因病调回延安休养,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时,在转移途中的陕西临县三交镇病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党史的资料征集工作渐成气候,而此时原特委成员的多数老同志尚健在,从而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