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
我已经全然的膨胀了,膨胀到敢染指《鲁迅全集》这样的大部头了。
看国语写就的书籍有这样的好处,各种版本与合集之间,存在的区别大抵是装帧排版的设计以及文章排列的顺序,至于文章内容上的文字到很少产生因为不同的人翻译而出现用词改变。所以在不同的版本之间转换,方便的是可以发现其他文集中没有收录进去的文章。
一部《鲁迅全集》已经在书架上放了许久,活动优惠的时候购入,存在的是占便宜和充场面的念头,毕竟对于文言文和周树人的深刻印象,已经伴随接受过的教育根深蒂固,当年在课堂上的苦大仇深成为记忆里的一抹亮色,被打上这样标签的书籍,经过课堂和回忆的认证与美化,属于买啦就不会吃亏,不会上当的那种。
读鲁迅的过程中,不断与那个印象中的鲁迅先生相遇,《社戏》、《故乡》夜晚的渔火点亮河面的水光粼粼,偷来的肥嫩蚕豆比夜色更美,闰土的银项圈和手里的钢叉在月色下闪光,脚下是跑过的猹。再一次读这些故事,再一次感受那些充满乡土风韵的画面里流淌的情意。
然后在另一些故事中咂摸当年不识的文中意。常常觉得做阅读理解是很难有固定答案的,所谓各花入各眼,过分要求统一而进行过度解读是可怕的,我想当年鲁迅先生写文章的时候,定然不会想到自己的文章在多年后,成为语文试卷上的一道阅读理解。长大以后在读鲁迅,才咂摸明白《药》里的人血馒头是什么滋味,《祝福》里面的祥林嫂的那句“我真傻”和上课时不知深浅的常用来开玩笑的“间或一轮”的眼睛。
年少的孩子是听不懂旷野的中的狼啸的,他只觉得恐惧,而能听懂狼啸中的凄凉与孤独,是走过很多山水,跌过很多跟头,有过深夜无眠的人才懂得的感觉。
但我不反对课本中出现鲁迅,被甄选过的很多文章并非大家所形容的如同尖刀,观点尖锐分明,我觉得那更像一棵刺,在我躺在安逸温暖的软床的时候,它不经意的刺我一个激灵,去试着贴近无法否认的历史,感受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才知道今日花团锦簇,有多可贵,去试着接受一些对人性的批评,承认我们不是圣贤,袍子下的那点小。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鲁迅,我只能说现在对鲁迅的理解比之前的更加深入一些,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情感感受更复杂一些。以及我现在所读过的鲁迅的文章,比之前更多了一些。
最后用鲁迅先生的《自嘲》全诗作为结尾。我常常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那两句,也会想有谁和我一样去找过首诗的全部呢?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读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