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究没有同情的权利
《毒木圣经》这本书已经看完一段时间了,豆瓣上说这本书有三种读法,可以正序读,可以以每个人的叙述读,亦可以倒序读。我按照自己的习惯按顺序读了下来,很压抑。因为把自己融进书中的世界里,以至于读到露丝.梅死亡的时候,心里很难受,这种难受无处诉说。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得到都必须付出代价,我参与了别人的人生,就要相应有所付出,时间、金钱以及情感……
就像书中想要传达的“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如同普莱斯把一家带入刚果,使一家人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一般。诚然是他的固执将家人一步一步拖入深渊,可是就能说他错了吗?年轻时候作为战士悉数阵亡的连队里唯一的幸存者,自此一生,那些亡魂都会在他身边,和他一道行军。就如艾达所说“他是无法两次逃离同样的丛林的。”以至于,最后读到他死在了那他无法舍弃的刚果时,我反而有种说不出的释怀,也许这样的结果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求吧?也许死亡对于他来说是对自己唯一的救赎,是连他深深信仰的上帝都无法赦免的救赎。
整本书中唯一让我无法接受的就是露丝.梅的死亡,甚至于在她死以后,往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再往后翻翻,试图能再次读到露丝.梅幼稚语气中的刚果,然而只是徒然。其实在一开始从奥利安娜.普莱斯的讲述中,我就能感觉出来有一个孩子要永远留在刚果,直觉也告诉我那个孩子可能是露丝.梅,可是终是不愿意相信。我想,全书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无辜的,恐怕只有露丝.梅了吧?然而刚果却选择了五岁的她作为启动奥利安娜决心带孩子们离开刚果的契机,当刚果的孩子们对着露丝.梅小小的尸体,一遍一遍的喊着“瑪――达――梅――伊”的时候,回应他们的是沉默……依然是沉默……
露丝.梅有多天真,那么她的大姐蕾切尔就有多势利,可是我也无法就因此而讨厌她,毕竟她在美国生活的日子比所有姐妹们都久,以至于更加无法接受刚果的原始,露丝.梅对刚果有多适应,蕾切尔对刚果就有多不适。她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少女,所以她可以为了逃离刚果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婚姻。但是最后的她仍是没能真正离开刚果,哪怕她一度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度怀念美国,终究还是适应了刚果的生活。
艾达和莉娅这对双胞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不仅仅是因为艾达先天残疾而利娅完好无损,两个人的性格、思想也迥然各异。同时两个人的人生经过刚果丛林的干预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利娅从最开始父亲忠实的追随者到后来全家第一个反抗父亲权威的人,直到最后反抗了刚果的权威,为了刚果而斗争,她的世界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许至始至终利娅坚持的都是自己认为对的,只是那个坚持从一开始对父亲的崇拜换成了后来的对阿纳托尔的信仰,再到最后对自由追求。
在利娅的心里始终背负着露丝.梅的死,这让人很心疼。人在无能为力却急需为情感的宣泄寻找缺口的时候,就会为痛苦加诸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哪怕那个对象是自己……
“我仅活于见恶之前。”如果说开始艾达对生命只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的话,那么经过了那个蚂蚁之夜,当感受到那种即将失去生命的恐慌以及向母亲寻求帮助后被不得已放弃的无助之后,生命对于艾达来说应该多了另外一种无法言明的分量了吧?那是只属于她的和命运撕扯之下的来的略微胜利,之前的她也许没有意识到对于生存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求吧?艾达是书中仅次于露丝.梅我喜欢的一个人物,那种近乎于天才的智慧以及近乎于绝望的世界观铸就了唯一一个从刚果被母亲带出来的孩子――艾达。终有一天,她的思想将拖着她那尚好的一半身体走到很远,很远。
就像艾达在那个疯狂的狩猎之夜所领悟的:“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去同情任何人”。的确,“怜悯”是建立在权利之上的,人只有在比别人强大的时候,内心深处有着某种“稳操胜券”的安全感的时候,才会衍生出多余的怜悯,“对生的渴求”是足以摧毁所有一切的利刃。
母亲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想要把自己的孩子们带出刚果,可是最终所有的孩子包括她自己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一个自己厌弃的地方达成了和解。她所不知道的是,当他们一家踏上这片黑色的土地那一刻起,命运的转轮就开始启动,而他们每个人都是转轮上无法缺少的细齿,推动着命运之轮的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