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希名《平衡观点说心理》|拥有55℃人生
毕希名:中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及精神医学专家,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统编教材(02版、05版)编委、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命题组成员。
毕希名毕教授近期到郑州授课,虽然在次之前对他所提倡的《平衡观点说心理》不太了解,但看着大家热情高涨,报名者众多,让我也心动不已。
为了尽快了解,打开度娘,输入“毕希名”三个字,有关词条一条一条显示出来,头衔很多,诱惑很大。
九点的课我八点二十五到达上课的宾馆,前四排已经被占的满满的,我只好坐在第五排的第一个位置。
人越来越多,一百多平米的演播厅座无虚席,九点不到,一位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者步入会场。
毕教授提出《平衡观点说心理》,从本质上指出:“心理不平衡是心理问题的本质;而老祖宗提倡的‘道法自然’、‘中庸之道’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根本。”
心理不平衡,跟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人闷闷不乐,整个人状态不好,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而又查不出病,这些基本都是心理不平衡引起的。
平衡是什么呢?
平衡就是一种相对和谐、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有对称、适度、恰如其分的意思。
毕教授指出:如果想要达到心理平衡就要认识合理不纠结、情绪稳定不痛苦、行为有效且积极。
如果情绪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其行为和社会功能,所以,不良情绪不但有内心感受,还伴有行为表现。
要分析现实生活中影响心理平衡的原因,即当下,此时此地,here and now。这跟亚罗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观点一致,都强调当事人当下的情绪和行为。因为行为背后是发生的事件,对事件的看法和理解产生情绪,情绪如何,才是最可怕的。
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一件事并不只有“对”和“错”两面,而在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更为合理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寻找自己的“鸡三足”,寻找平衡之美。
毕教授又引用生物学理论来科学论证平衡观点,其中包括正常呼吸与深呼吸的区别,包括人本身要面对的内环境和外环境等等。
比如呼吸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但怎样呼吸是最有效的,很少人去思考去论证这个问题,毕教授就用科学的方法讲解了两者的区别。
呼吸的目的是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有效空间是肺泡,而从鼻腔到肺泡之间的气管、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都没有气体交换的功能,所以称为无效腔。假设这部分无效腔的容积是150毫升。
如果一次吸气量是500毫升,实际上进入肺泡能交换的气体量就变成500(毫升)-150(毫升)=350(毫升)。
如果一次吸气量是700毫升,实际上进入肺泡能交换的气体量就变成700(毫升)-150(毫升)=550(毫升)。
如果深吸一口气,吸气量是850毫升,实际上进入肺泡能交换的气体量就变成850(毫升)-150(毫升)=700毫升)。
每分钟呼吸16次,每次呼吸500毫升(正常呼吸),实际每分钟肺泡的有效气体交换量是5600毫升。
每分钟呼吸32次,每次呼吸250毫升(浅而快的呼吸),实际每分钟肺泡的有效气体交换量是3200毫升。
每分钟呼吸8次,每次呼吸1000毫升(深而慢的呼吸),实际每分钟肺泡的有效气体交换量是6800毫升。
充分说明了深而慢的呼吸的确能提高呼吸交换效能,体内的含氧量高了,脑细胞有充分的氧供量,其心理活动的效率也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提高。
了解到这些有趣的生物学知识后,让我明白,一个心理工作者,储备相当量的生物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毕教授还指出国外心理著作很多,参差不齐,要把心理学本土化,才能更好服务大众,更是引用《道德经》中的名言“上善若水”,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象水流那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由高到低,顺势而流,不要强行改变其流向。
记得有一款神奇的杯子,热水冷水放进去摇动几下变成了55℃。100℃太热,0℃太冷,愿大家都保持神奇的55℃,何尝不是一段平衡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