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刷了那么多“干货”,就是用不起来?
现在各种信息随处可见,各种网课层出不穷,以往我们不容易接触的行业大咖,甚至也可以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去学习他们的课程。
仿佛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在努力的刷着各种干货知识,刷的时候很开心,觉得自己很受益,可真正实践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用不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会疑惑“我看了那么多相关课程,为什么就是做不好呢?”,今天结合这个问题简单谈下自己的感悟。
为什么用不起来?
为什么用不起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学了多少,而是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上多少,用了多少。
我们要明白自己刷所谓干货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无非是提升自己。那么怎么才算是提升呢?当然是要真正的结合自身思维了、领会了、接受了并尝试运用了。
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刷的干货只是别人的理论,如果不经过思维和实践就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就比如说我们习惯于保存各种干货知识到云笔记软件里面,可是真正回头看的又有多少呢?如果不能及时复习的保存到底意义有多大呢?我的笔记软件转存了1万条干货信息,就真的变成自己的了吗?
所以之所以用不起来,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完成真正的“理解、接受、运用”,缺乏深刻理解的过程、缺乏和自身思维的过程、也缺乏尝试运用的过程,只是停留在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那么用的时候可能想都想不起来,那么就别提用了!
怎么才能用的起来?
1、明白为什么学习?
如果不仔细的思维学习的目的就很可能会偏离了方向,比如我们可能就真的认为刷干货就是努力,就是学习,就应该用的起来,但实际上真的这样吗?
我们很多人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但真正能运用起来的有多少呢?对我们人生有改变的有多少呢?填鸭式知识学习其实效率是非常低的,对自己的改变也非常有限,如果过去是一种无奈,不得不这样,那样现在我们还要这样去难为自己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总想快一些,再快一些,飞速的刷着干货,以为这样才真的成长更快?可实际上我们的专业知识书看了几本?深入吗?运用起来了吗?还是只是草草的看了一遍,然后回头什么也不记得?
所以如果没有清楚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和自身的结合,在于心行,在于运用,而不在于搜集所谓的知识,弄清楚这个目的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会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才有可能真正走的更快,而不是貌似很快。
2、调整自己的心,让自己慢一些,稳一些
很大程度上,现在真的是一个压力比较大的时代,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大多数人都向往所谓的成功,可资源却总是那么的有限,所以就要尽可能的走在前面,比身边的人成长的快,发展的好。
我们努力的刷着各种干货,看着各种速成教程,想要快速的得到结果,总之整体就是特别快,特别焦虑的一种状态。
对于此,其实我们要重点调节自己的心,结合自身想想,当自己比较焦虑,陷入情绪中时真的效率高吗?还是更为忙乱,还不如心平气和一步步去做?
当我们陷入情绪中时,本身就会让我们的理智降低,效率降低,可能会一味的找捷径,而忽略了真正该做的事情。比如对于营销来说,我们总是会看“如何快速的打造10万+文章”而不是沉下心来去看《市场营销原理》,了解营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了解微信文章在营销的整个环节中承担了什么角色?为什么带数字的一些标题可以引发好的点击率,这背后满足了人们什么心理?
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后面的这些知识更值得花时间去获取,对方分享的热文技巧其实有着各种他独特的背景和运气,脱离了背景运气,哪怕是完全一样的操作,也很难成就同样的结果,而营销原理却是一种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可以嫁接到任何一次实践中,所以哪怕看基础的书花费的时间貌似较多,实际上却是最快的。
所以想办法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少参加一些行业盛会,多思考一些行业原点的问题,思考背后的人性问题,这个才是最快的路,也是最理性的路。
3、理解、接受、运用
其实任何心行改变都离不开这三个过程:
首先要理解,要理解的完整准备透彻,而不是表面的理解,或者片面的理解,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根据不同的书而定,基础重要的核心书籍要多花时间去做,简单的书籍可以少一些时间,但最好完成相对完整准备的理解,这个是基础;
其次是接受,就是结合我们自身进行理性思维,这本书到底说的对不对,符合现实吗?放开自己的防备,从各个方向进行理性思维,思维过后如果是对的,那么我就接受,如果不对,那么就不接受,这个结合自身的思维非常重要,本身思维的过程就是和自己的心链接的过程;
最后是运用,我们学了之后还是要用的,我们要学了多少就尝试用多少,最开始不必在于用的到底熟练不熟练,最重要的是开始用,开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开始最重要,通过实践也会不断强化对学习的理解。
4、以输出而不是输入为成长标准
运用其实需要一些方便,比如我看的是一些行业知识,我可能可以马上运用,一些其他的知识可能暂时就不知道怎么运用,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输出。
输出的本身就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就会落实到自己的心行,所以评判到底学的怎么样,其实也可以通过输出的量来进行评判,输出的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自己的,而输入的很可能只是知识,对于这一点要深刻的认知。
而输出的方式很多种,比如简书写文、比如微信公众号、比如现场教课、比如公司分享等等。
最后愿看到本文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平和的心态,让努力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