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周500字想法

与“书”有关的苦恼

2020-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倩2020

朋友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字,标题为《假如没有房子,一定不要买书》,大意是书太多,居无定所,搬家时总得在二手平台“贱卖”,无奈、心疼,但平时又离不开纸质书,非买来读不可,碰到好的版本还会全套收藏。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朋友心中的苦。

又联想到之前豆瓣上有一位书友,自诉其藏书被妻子烧掉,看着图片上那些被烧至残缺的书,心中涌出一股悲意,书成了夫妻矛盾的牺牲品。

书让多少人喜爱,也让人生出不少与之有关的苦恼。有的书内容不堪,毒害人身心,令人愤怒。有的书被做书人夸大宣传,买来一读,失望至极。有的书偏贵,囊中羞涩之人望而却步又心痒难耐。还有些时候,书放久了会落灰泛黄;想看的书绝版了,二手平台又太贵;电子书虽同样能读,但总觉得差了些什么;同一部作品被出版了N种版本,一不小心就“踩雷”,买到其中滥竽充数的版本;很好的外国作品,无奈翻译水平没跟上,或是碰到一个自以为是的编辑“大笔一挥”改得面目全非,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我的苦恼则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一天站在自家书柜前,看到有些书买了很久至今未拆封,从出租房搬了一次又一次,又带到新家,它们还是被我放在书架上“冷落”着,未翻阅过一次。可每每在“多抓鱼”等二手平台转卖或赠书时,总舍不得处理它们,总觉得有一天我会打开它们。

明明现有的书未读完,可仍时常购买新书。某本书断货许久,有一天看到有货了,赶紧下单;众筹平台又出了不错的新书众筹活动,赶紧参加;那本书的内容主题刚好对我的胃口,买;这本书的颜值太高了,内容看似也不错,不能错过;朋友强烈推荐了一本书,买来看看;做父母是要学习的功课,养育类的书必须读;我的偶像出书了,跟着她的课程我学到了好多,她的书应该也还可以;自己行业的书,定要买来学习学习;朋友的小孩快过生日了,这套书刚好可以送来当礼物……

月初的时候,跟自己说,书没读完不要买,过后常常“打脸”,总能给自己找到破例要买的理由。

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个人的身份、角色越多,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往往就越少。好书太多,我根本读不完,又不想错过,徒增许多烦恼。

买书上瘾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其一,购物欲望在作祟。把那些喜欢的书带回家,就像爱买包包的人一样,明知道不需要那么多,就是克制不住购物的欲望,有一天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让我们着迷的是这个购买过程,享受的不一定是物品的功能,而是心中的渴望终于放下的轻松感。深表认同。其二,内心的焦虑在推动。频繁买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内心的焦虑,害怕自己没有保持学习,没有“知道更多”,竞争力不够,最后被淘汰,而把书买回家,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好似书里的知识真的都变成了自己的,内心获得了短暂的踏实感。其三,虚荣心在作怪。鲁豫曾在喜马拉雅一档音频节目里解答一个收听者的提问,对方说自己很苦恼,觉得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自己爱看书,喜欢安静地沉浸在书海里,身边人觉得他内向不合群,他们互相瞧不上彼此。鲁豫解答了他的困惑,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深:读书人有时容易掉到书里,自觉自己高人一等,其实读书和看剧、打游戏、逛街等喜好没有本质区别,是个人兴趣,也只是个人兴趣而已。我把买来的书摆上书架时,也有类似的虚荣心。

既已成苦恼,总要想想对策。我买书、读书的初衷是能在嘈杂的地铁里寻得一片安宁,是在独处时借由书与自己对话,是通过书里的文字抵达我未去过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人和别样的生活,是听智者谈人生,是在不同的观点之间明晰自己的认知……我最在意的是书带给我的美好体验,读到一本好书,和看了一场好电影、吃了一顿美食一样令人开心。可能是一本介绍太空的书,满足了好奇心;可能是一本非虚构纪实,观世间百态;也可能是一本轻松好读的漫画,让我心情愉悦……如果反过来被书所牵绊,实在得不偿失。下次想“剁手”之前,多提醒自己几遍:重要的是我读懂了多少书,绝不是我又拥有了多少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